减持新规后大宗交易锐减五成

减持新规已经出台1个多月了,大宗交易自从被戴上6个月锁定期的“紧箍咒”后,成交规模锐减,其中也不乏贵州茅台等白马股的现身。为了应对新规,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减持模式。

成交金额腰斩 白马股频现

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沪深交易所也出台了完善减持制度的规则。其中,针对通过大宗交易的“过桥减持”,新规明确了出让方、受让方的减持数量和持股期限要求:大股东减持或者特定股东减持,采取大宗交易方式的,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受让的股份。

减持新规对于大宗交易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据Wind数据统计,5月27日至6月28日,A股市场共计发生大宗交易821起,较减持新规实施前的一个月成交的1349起,环比下降了39%;总成交金额为297.37亿元,较减持新规实施前的一个月成交的565.93亿元,环比下降了52.5%;平均折价率为-2.62%,较减持新规实施前一个月的-3.45%有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来,一直表现不错的白马股也频繁出现在大宗交易市场上。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贵州茅台,其作为年内股价表现最为抢眼的“大象”,年内涨幅达41.56%,大幅跑赢同期沪指表现。减持新规发布以来,贵州茅台共成交了8笔大宗交易,累计数量30.77万股,金额近1.4亿元。此外,海康威视、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万科A、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白马股均有大宗交易。

业内认为,被戴上6个月锁定期的“紧箍咒”,大宗交易接盘方必然会心有顾虑,尤其是在当前弱市氛围中,将进而影响到大宗交易的活跃度和交易量。而白马股频遭大宗甩卖,或许可以反映出在股价不断创新高的背景下,部分股东选择了提前兑现收益。

“花样”减持 市场探索新模式

虽然新规严格限制了大股东减持,但是减持的需求仍然存在。一些股东仍在政策夹缝中寻找对策。例如东方园林,该公司公告显示,5月31日,公司股东中泰创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简称中泰资管)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其持有的公司3943万股,占总股本的1.47%。减持股份为中泰资管2016年3月10日通过协议受让的无限售流通股股份。此次减持后,中泰资管持有公司股份1.3亿股,占总股本的4.99%。

对照减持新规,东方园林这一减持方案可谓“精准”避开了新规约束。具体而言,中泰资管减持1.47%,符合新规下大宗交易 “连续90个自然日减持不超过2%”的要求;大宗交易减持的方式不涉及新规 “提前15个交易日披露”的前置条件;减持完成后,中泰资管持股为4.99%,以0.01%之差摆脱了持股5%以上大股东身份,这意味着其今后将在关于减持的信披方面享受“自由”。

6月26日,东方园林又出现一笔大宗交易,成交价格16.2元,成交数量1300万股,成交金额2.11亿元。本次大宗交易买卖双方分别为银河证券北京金融街营业部和招商证券深圳益田路免税商务大厦营业部。而截至昨日,东方园林仍未对此交易发布公告。

“所谓精妙的减持方案,实际上仍是在新规的监管框架内。”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大宗交易原先“短平快”式赚取价差的套利模式已然失效。针对大股东和特定股东减持的需求,大宗交易正衍生出 “新花样”,对赌、兜底、代持等各种减持方式均已出现,还有部分交易商利用自身的交易优势,为股东减持提供交易服务。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减持,如果在6个月期间,股票大幅下跌,触及抵押警戒线,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纠纷。因此,新规减持之路,行业仍在摸索之中。 

记者 陈慧

编辑:曹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