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连平:明年财政赤字率或突破3%

展望明年经济形势,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会如何增长?

名家专访

著名经济学家连平:明年财政赤字率或突破3%

2018年即将收官,即将到来的2019年至关重要,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展望明年经济形势,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将会如何增长?在经济增速趋缓预期下,财政赤字率和财政支出会怎样?2019年会否推进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201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大众证券报记者昨日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中国金融40人论坛常务理事、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明年消费增长8%—9%

记者:当前国内、国际环境下,您认为2019年中国的消费、投资、进出口状况将会如何?

连平:2019年消费增长稳中略缓,可能有以下主要表现:一是近两年房地产政策收紧将影响2019年住房相关的消费增长;二是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以及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减弱,汽车类消费增长仍将较慢;三是高房价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当然,2019年的政策重点是促进消费增长,预计2019年消费增速在8%—9%左右。

2019年基建投资有望反弹回升,但基建投资基数已经很高,并且受制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回升幅度有限,增速可能反弹于10%上下。贸易摩擦效应将会显现,出口下滑将影响制造业生产,2019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放缓。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全面放松,房企资金来源压力仍然存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明显回落。综合判断,2019年投资增速将在现有水平上下波动,预计增长6%左右。

2019年外需将走弱,在贸易规则调整进程加快、美联储继续加息、部分发达经济体政策不确定性加大、新兴市场波动加剧等情况下,明年全球经济增长趋缓概率较大。伴随全球经济增长势头走弱、贸易摩擦实质影响逐步显现,预计2019年出口增速明显下降至10%以下。相比于出口,进口有望保持平稳并有可能加快,在扩大开放、减税降费等政策支持下,预计2019年进口增速将继续保持10%以上。

财政赤字率或提高到3%以上

记者:在财政政策方面,您预计2019年赤字、地方专项债券规模多少,财政支出是否要调整?

连平:2019年财政赤字率可能会提高到3%以上。在经济增速趋缓预期下,明年财政减收压力可能显著大于今年,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约束下,明年的地方专项债券规模有望扩大至1.5万亿-2万亿的区间。在适度增加财政赤字额的同时,明年将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明年财政支出进度可能加快。实际上,从今年9月开始,财政支出进度已经加快,9月财政存款余额减少了3500亿元。为了缓解内需走弱压力,明年将会加大财政定向支出力度,重点支持基建、医疗、教育、环保、租赁住房等公共支出。

记者:当前财政收入增速趋缓,2019年是否会推进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如何减税降费?

连平:减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降低市场主体负担,促进生产扩展和供给增加,还能激发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2019年应当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加大财税优惠和税收返还力度,大幅降低零售业、中小微生产企业的整体税负。一方面,要推进增值税改革,重点下调制造业、交通运输、通讯、电子、零售、农产品生产等增值税税率,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支出、科技创新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优惠。另一方面,要加快探讨下调企业所得税率。再者,个税改革需平稳推进,要加快个税起征点改革和扩大抵扣项目落地实施,降低工薪阶层税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在降费方面,降低社保费用是明年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降低失业保险费、返还部分失业保险费、降低整体社保费率等措施。

经济增长面临两方面不确定性

记者:201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是什么?该如何应对?

连平:201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依然是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前期政策调整叠加的惯性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明年外部环境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包括WTO贸易规则改革、主要经济体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发达经济体货币正常化等,这些因素都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干扰,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中国经济势必会受到最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情况下,前期部分政策的叠加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未来政策调整的力度和方向尚不明朗,市场预期较为悲观。在这两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微观市场主体信心不足、投资者积极性不高、消费需求不稳等问题或将进一步显现,由此构成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对此,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加强政策协调、及时纠偏调整,以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来应对不确定性。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的最新动向,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谨防外部风险传染,力争将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工作重点,继续做好“六稳”尤其是“稳预期”工作,进一步推进扩大开放各项事宜,加快建立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当然,在做好上述两方面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政策叠加后的共振影响,在坚持战略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适当提升政策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协调性、有效性。

记者 宗风岚

编辑:gif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