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老窖被指涉嫌隐藏违法排污信息:误导投资者

因为酿酒基地违法排污,泸州老窖(000568.SZ)被点名通报,《新京报》等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这让泸州老窖的品牌形象受损。

然而,截至目前,泸州老窖方面并未通过公告、官网、官微等渠道针对此事作出任何回应。

值得关注的是,泸州老窖董事长刘淼曾明确表示,当前白酒行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应该造福社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然而,违法排污事件被通报之后,刘淼并未作出表态,也未向社会公众致歉。

不过,泸州老窖违法排污事件仍在发酵之中!

作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原创财经机构媒体,《界面》更是直接以“泸州老窖遭中央环保督查组通报批评,此前自称无超标情况发生”为题作了报道。

中央第五生态环保督察组现场检查发现,泸州老窖是泸州市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其罗汉酿酒基地污水处理站实际进水化学需氧量浓度长期高于设计处理浓度,导致生化池漂浮大量死泥,加之加药系统老旧,药剂混合不均匀,污水处理设施长期不正常运行。

因管网破损,部分污水直接渗漏外排至市政排污渠,渗排污水化学需氧量、总磷、悬浮物浓度分别高达345毫克/升、27.5毫克/升、80毫克/升,均超过行业直接排放标准限值,化学需氧量和总磷浓度分别超标2.45倍、26.5倍。

但是,泸州老窖及其子公司属于环境保护部门公布的终点排污单位,其中,罗汉基地的排放情况,泸州老窖方面在2018年年报以专门的表格进行了排放披露,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泸州老窖方面公布的情况中,罗汉基地的超标排放情况均显示为“无”。

“公司各生产区域实施雨污分流,城区酿酒老作坊高浓度废水采取汽车槽车转运公司罗汉污水站处理后达标排放。”泸州老窖方面称。

由于泸州老窖2018年年报中披露的信息与中央环保督察组公布的信息“截然相反”,而且,2019年第一季报也未披露违法排污情况,因此,部分投资者以及业界人士质疑,泸州老窖方面涉嫌隐藏违法排污信息。

“有些企业从来不把环保当做大事,弄虚作假更是屡见不鲜,”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五谷财经》,针对违法排污事件,泸州老窖不仅涉嫌隐瞒,也涉嫌伪造信息,并涉嫌误导投资者。

据了解,这并非泸州老窖第一次因为违法排污而被通报,早在201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泸州老窖就曾因污染物超标排放两次被四川省环保厅通报。

而违法排污问题一直都是白酒企业的一大软肋,目前正在排队IPO的郎酒此前也多次因排污问题被点名。

《五谷财经》统计发现,在A股上的白酒上市公司都会在2018年年报中针对排污情况进行专门说明,有些酒企还会定期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外排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

以水井坊为例,其在2018年年报中表示,2018年,公司环保设施运行通过层层落实环保责任,保证环保设施及时有效投用,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环保排放标准要求,确保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排放。

据悉,白酒企业排污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而固体废弃物主要有酒糟、生活垃圾、废水处置后的剩余污泥,其中酒糟作为饲料添加剂,一般交给农业公司处理,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污泥则交由园林绿化公司作化肥使用。

近年来,白酒企业根据现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本着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不断增加环保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纷纷投资建设了较为完善的环保设施,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环境保护制度,以防止污染环境的意外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比如舍得酒业,于2006年建成废水处理站并投入运行。该废水处理站采用上流式厌氧流化床+CASS生化处理工艺,设计日处理废水10000吨,废水经处理后,可以达到并优于国家三类水域一级排放标准。

同时,舍得酒业还实施了“煤改气”节能技改项目,热电分公司停产,不再产生锅炉烟气,杜绝了对大气污染。

“2018年废水治理等环保设施运行正常;煤改气节能燃气灶顺利运行,基本不产生废气污染,均达到环保要求。”舍得酒业方面透露,2018年,公司定期检查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物资储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等工作,确保了公司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也就是说,作为大中型白酒企业,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只要管理团队具备相应的环保意识,并将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完全能够避免环境污染。

不过,有白酒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际上,不少酒企环保意识淡薄、技术和资金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排污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不过泸州老窖作为营收过百亿的大型酒企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现在政府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不舍得花点钱解决排污问题,说明管理团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担当。”

可惜,令投资者感到遗憾的是,个别上市公司在违法排污、环境污染上“屡教不改”,为此,业界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处罚力度,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打击环境污染,关键要从立法上增加违法成本,可以效仿欧美等国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建议,一是加大处罚砝码,对企业形成威慑;二是丰富处罚方式,多种方式综合运用,除了罚款外,还可以通过诚信机制予以制裁,甚至动用刑事手段。


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