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心城市如何定位,投资机会在哪里?

到2050年,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可能会达到1.2亿人到1.4亿人,占全国的10%,与如今近7000万的人口相比有着巨大的提升,而人口的流入将会为大湾区的房地产带来更多的刚需。

终于来了!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基金君从近3万字的规划纲要里,整理了20条要点,给大家投资做参考。

1. 人口7000万、经济总量10万亿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2. 极点带动

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3.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4. 高校、科技合作

允许香港、澳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项目,并按规定在内地及港澳使用相关资金。支持粤港澳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就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合作,允许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研究制定专门办法,对科研合作项目需要的医疗数据和血液等生物样品跨境在大湾区内限定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使用进行优化管理,促进临床医学研究发展。香港、澳门在广东设立的研发机构按照与内地研发机构同等待遇原则,享受国家和广东省各项支持创新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广东科技计划。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

5. 私募基金和科技企业融资

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

6. 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发展船舶管理及租赁、船舶融资、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及争议解决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并为内地和澳门企业提供服务。

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

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7. 无线宽带城市群

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实现城市固定互联网宽带全部光纤接入。

8. 共同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

增强通信企业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实现通信资费合理下降,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9. 新技术重点产业合作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10.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

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发挥中葡基金总部落户澳门的优势,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11. 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

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务平台。

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支持珠海等市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金融服务业。

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

12. 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大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人民币即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以及与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业务。

大湾区内的企业可按规定跨境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

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

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规定在大湾区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参与投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

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

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和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

完善粤港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共同维护金融系统安全。

13.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教育方面有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等内容。

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在技术移民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支持大湾区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畅通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市场化渠道,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华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等内容。

14. 共建人文湾区

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大力弘扬廉洁修身、勤勉尽责的廉洁文化,形成崇廉尚洁的良好社会氛围,共同维护向善向上的清风正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廉洁化风成俗。

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培育文化人才,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进大湾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加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音乐产业发展。加强大湾区艺术院团、演艺学校及文博机构交流,支持博物馆合作策展,便利艺术院团在大湾区内跨境演出等内容。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支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和澳门“千人计划”等重点项目实施,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合作。

15. 构筑休闲湾区

推进大湾区旅游发展,依托大湾区特色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开发高铁“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优化珠三角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游观光。

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建设多元旅游平台。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在澳门成立大湾区城市旅游合作联盟,推进粤港澳共享区域旅游资源,构建大湾区旅游品牌,研发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共同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推动旅游休闲提质升级。有序推动香港、广州、深圳国际邮轮港建设,进一步增加国际班轮航线,探索研究简化邮轮、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续。逐步简化及放宽内地邮轮旅客的证件安排,研究探索内地邮轮旅客以过境方式赴港参与全部邮轮航程。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加快完善软硬件设施,共同开发高端旅游项目。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等内容。

16. 拓展就业创业空间

完善区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有利于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珠三角九市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扩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

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试点允许取得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等港澳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主体直接提供服务,并逐步推出更多试点项目及开放措施。

17. 塑造健康湾区

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

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完善港澳与内地间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提高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粤港澳食品安全合作,提升区域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信息发布制度。

18. 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

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探索澳门社会保险在大湾区内跨境使用,提高香港长者社会保障措施的可携性。研究建立粤港澳跨境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合作。鼓励港澳与内地社会福利界加强合作,推进社会工作领域职业资格互认,加强粤港澳社工的专业培训交流。深化养老服务合作,支持港澳投资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兴办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养老创造便利条件。推进医养结合,建设一批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大湾区廉政机制协同,打造优质高效廉洁政府,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群众获得感。在珠三角九市港澳居民比较集中的城乡社区,有针对性地拓展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为港澳居民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

19. 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综合监管,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在广东为港澳投资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好落实CEPA框架下对港澳开放措施。

支持粤港澳加强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签署实施支持香港、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安排,建立长效协调机制,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澳门以适当方式与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开展合作。

20. 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1、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

2、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3、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

4、支持珠三角九市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成为世界一流经济湾区的条件。

据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固收首席分析师,黄文涛的研报,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成为世界一流经济湾区的条件:

一是大湾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潜力巨大。从总量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步入全球经济的第一方阵,具有成为世界级湾区的规模条件,但经济密度却明显偏低,与世界三大湾区尚存在较大差距,但差距就是潜力。

二是上下游供应链完备,产业生态系统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3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区域内产业分工较为完善。

三是区位条件优越,地利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及香港、澳门两大对外窗口城市的深度融合区域。

四是“一国、两制、三关税区”是优势,也是建设世界级湾区面临的现实挑战。

分析师回应四大核心问题:

湾区优势难点、投资主线、城市定位、房价走势

伴随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券商分析师一直处在“大湾区”研究的第一阵线。自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以来,包括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中信建投、申万宏源、国泰君安、广发证券、方正证券、招商证券、兴业证券、东兴证券等各家券商均对大湾区的前景与规划、相关行业机会做了大量持续的研究,并发布了数十篇研报用以跟踪调研。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际,新财富第一时间联系了部分券商的分析师以及投顾,向其提出投资者关注的涉及大湾区发展的四大核心问题,请他们进行解析。

问题一:要超越纽约、旧金山、东京成为世界第一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最需要发力的难点在哪里?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优势在于依靠我国的经济基础和对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我国的人口规模占世界近1/5,2018年,我国GDP首次突破90万亿大关,达到90.03万亿元,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按照全年与美元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9769美元)。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又有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强烈诉求,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因此,依靠湾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全国的发展和动能转换,是政策的一个必然选择。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三大世界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占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6000万,优势明显,港口和机场吞吐量在四大湾区中也名列第一。目前来看,面积仅占全国1%左右,人口比例仅占全国5%左右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贡献了全国GDP的12%,未来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难点在于粤港澳大湾区内一流高校少,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比其他湾区弱。我国高校在北京比较集中,有8所985高校和27所211高校,因此北京有依托中关村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另一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是上海,目前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的创新优势在产业创新,有很多好的企业如华为、腾讯等,深圳2016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0.09件,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名,达欧美日韩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依靠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深圳的高校数量少,顶尖高校更是稀缺。这是一个难点。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诸多有利条件。首先,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潜力巨大。从总量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步入全球经济的第一方阵,完全有能力可以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这世界三大湾区同列。其次,上下游供应链完备,产业生态系统完善。区内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3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互补性较强,赋予湾区特殊的综合竞争优势。再次,区位条件优越,地利优势明显。大湾区地处“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及香港、澳门两大对外窗口城市的深度融合区域,经济腹地广阔。最后,具备“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制度优势。“一国两制”再加上三个独立关税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国际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大湾区经济密度明显偏低,与世界三大湾区尚存在较大差距,区内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也更为严重。曾经的区域合作实践同样表明,这一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协调性不够强。主要表现就是同质竞争、市场分割、各自为政,三地合作实质性进展不显著,一体化进程缓慢。因此, 未来,如何提高各个地区的协调性,形成发展的合力,从而提高湾区的经济密度,将是未来发力的重难点。

东兴证券策略及商贸零售行业分析师宋劲:自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每轮工业革命必定将诞生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把握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因此,粤港澳当地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类企业是核心观察点。

从地理角度分析,粤港澳对接东盟国家更为便利,较易分享东南亚经济发展红利。然而,与东京湾、长三角、美东及美西城市群在全球经济贸易的体量相比,东盟地区的发展天花板较低。因此我们认为,粤港澳的地理环境虽然易为其在可见的未来带来较高增长动力,但当前角度来看,其发展的潜力相较长三角仍有受限。

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中国的三个经济核心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未来的发展应分别对应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

在国内三大经济区内,珠三角一直作为技术和创新发展的最前沿,并聚集了国内最顶尖的一批创新型科技类企业。极高的财富集聚效应、富人区的打造、对高附加值技术产业的扶持下,旧金山湾区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备较强借鉴作用。

对标旧金山湾区,则在土地资源上,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实现再分配,即核心地区如深港产业扩散、惠州与东莞实现新兴产业承接,以及珠海澳门等地的高端地产。由于当前政策细则仍未落地,市场对于大湾区的规划预期仅投射在“土地”的概念上,即潜在的地价变化和可能的厂区变迁补偿,因此当前的投资热点仍局限在港口中当地制造业企业等相关上市标的中。大湾区主题的扩散仍需等待未来政策细则对于其科技创新企业的落地。

中国银河证券中山兴文路证券营业部渠道经理冯伟鹏:相比其他世界上有名的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更具战略纵深发展的空间:完善的产业链布局。目前的难点在于如何进一步优化各要素的竞争,从而提升产业链效率。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降低干预成本,行政摩擦成本,地租成本,强化市场的力量,相信大湾区必将成为世界性大湾区。

问题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后,哪些产业将率先受益?投资主线与投资方向有哪些?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率先受益的应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的高端制造业。湾区的产业基础好且类型比较完备,珠三角城市群产业耦合协调度较高,体现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发展,2016年广东省第二产业比重为4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而在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占据龙头地位,企业单位数与利润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约1/3左右。而高端制造业又是国家的重要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9年要重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我认为,湾区依托自己的产业基础是能够很好地结合中央政策落地高质量增长这个战略。

其他投资主线还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围绕粤港澳联通以及广东境内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广东域内的龙头企业,在进一步开放和国家鼓励建设的情况下,它们会强者恒强;三是会在湾区建设较先受益的贸易与港口领域;最后是要素资源的加速流转方面,特别是土地要素的盘活利用。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高端制造、现代服务、新经济是重要投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后,将极大地促进“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创新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由流动。凭借香港的人才优势、深圳的创新优势、东莞的制造优势与其他地区的配套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区,构建起高端引领、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湾区不仅拥有大量高新技术产业,还存在许多不同的传统制造业,这为先进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奠定了基础。未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健全的产业体系也为研发设计、货物运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绿色生态的优质生活圈的形成过程中,休闲旅游、养老、教育、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也将迎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未来,大湾区内科研成果落地产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也可以以大湾区为依托,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占领国际市场。

中国银河证券中山兴文路证券营业部渠道经理冯伟鹏:投资主线一是房地产,本湾区的特点就是区域小,经济体量大,随着高铁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人口流入趋势未变,区域内房地产市场仍有机会。投资主线二是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业,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连接世界的窗口,湾区创新土壤肥沃:更加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更加市场化的氛围,吸引了创新资本源源不断流入,深圳就是最好的体现;更高层次的规划落地,将加速湾区成为世界的科技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内相关企业值得关注。

广发证券珠海银桦路证券营业部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刘子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旨在通过各城市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开拓新空间与新机遇,实现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香港的金融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澳门的博 彩业与中葡贸易优势、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与创新科技产业在交流碰撞中,将率先会对科创产业、新型制造业带来一定影响。除此之外,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后,伴随一系列大湾区建设项目的开展,市场热点也会随各项建设的开展而发生变化。在投资方面,主线还是创新科技、粤港澳概念,可留意一下国际贸易、家居、城市、地产的动向,把握市场行情,跟紧消息风向。

问题三:区内四大核心城市中,香港、深圳、广州的定位是否需要调整?“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这三大城市圈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融合发展?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不需要调整,因为目前珠三角依托这几个城市圈已经进行了比较好的产业分工。广州可继续发挥省会、商贸等优势并依托大腹地发展产业链完整的高端制造业;深圳继续发挥科技优势,做好湾区发展的动力源;香港的龙头地位依然不变,通过金融贸易航运带动湾区发展。

在现有城市圈的基础上,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再深入发挥各个城市之间的协同作用,着力打造A字型的湾区龙头城市格局。具体来说,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发展能力较强的为右下角“香港+深圳”,其次为顶端的广州,再次是左下角的“珠海+澳门”。“香港+深圳”以金融和创新为驱动,成为大湾区发展的龙头和动力;广州作为广东省会依托大腹地发展产业链完整的高端制造业,“珠海+澳门”则作为大湾区的第三梯队,凭借早期开放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共同带领大湾区其余城市经济发展。以三点为核心支撑形成了A字型的湾区龙头城市格局,促进大湾区整体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并向泛珠三角区域乃至内地辐射带动全国经济发展。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区内核心城市香港、深圳、广州的定位是否需要调整主要依据大湾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从目前来看,香港、深圳、广州都将作为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形成产业、空间、功能上的互补,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不过,这三大城市在功能定位上既要各有分工,也有各有侧重,避免功能重叠导致同质竞争,影响湾区发展效率。

“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这三大城市圈内均形成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集群,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制造业基础雄厚,是“世界工厂”,且正在向先进制造业升级,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从产业结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之间存在梯度,可以互补,能够实现错位发展。因此,“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这三大城市圈可以积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借助大湾区规划的“东风”,进一步提升本区域竞争力。一方面,三大城市圈可以利用自身制造业基础雄厚优势弥补港澳地区的“工业空心化”,再依托港澳地区的反哺,为制造业出口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三大城市圈之间也可以实现协同发展。比如,珠海的高端制造业可以跟中山的专业市场基地进行互补,广州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可以跟佛山的产业基础互补。特别是,如果能推动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要素流动的障碍,将有效提升区域及各城市圈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银河证券中山兴文路证券营业部渠道经理冯伟鹏:规划方案对各核心城市做了很好的定位,这需要区内城市更好地协同发展。湾区内是多中心发展:香港是国际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中心,深圳是创新中心,广州是国际贸易中心、区域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城市,错落有致,优势互补。

问题四:大湾区规划落地会不会影响区内各地的房价?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因城施策是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个大方向。从国家的层面看,房地产长效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其一是因城施策完善需求端的调控机制,其二是按照库存去化周期精细化土地供给,其三是健全多元化住房供给体系,完善共有产权房和租赁房保障机制,其四是加快研究房产税的立法。

我们认为湾区规划落地会进一步提升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并扩大住房需求,但对各地房价来说,仍然是按照城市布局来因城施策。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因此在中央“房住不炒”的立场下,判断房价要综合考虑人口流入、国家金融信贷政策以及住房供给体系调整等因素,某一个因素如住房需求的扩大并不必然导致房价的抬升,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房价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将大湾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香港、澳门、深圳等地区土地面积的局限限制了其发展所需空间及生活居住空间。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中,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大湾区将为香港、澳门、深圳创造更多的产业空间腹地和生活空间腹地,进入“一小时生活圈”的港澳深居民就业置业不会仅仅局限于当地。随着大型基建发展和与各城市资源的融合,城市的边界会慢慢消融,企业会在大湾区范围内展开产业分工,人口也将转移至一线城市周边的城市。

短期而言,这会促进东莞、中山和惠州等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增速。长期来说,未来若能发挥粤港澳湾区在空间和功能上的聚集效应,实现不同城市自身产业优势,随着大湾区实现全球最强的湾区经济愿景,湾区内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值都会有很大的得益。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大湾区沦为房企、投资客“炒地皮”“炒房价”的热土。在贯彻“房住不炒”方针的背景下,与此前雄安、海南的利好政策出台之后抑制“炒房”的措施相似,大湾区楼市会面临较为严厉的调控措施。

今后,粤港澳大湾区不会单纯发展房地产业务,传统开发模式将在这里率先转型,对接产业、产城融合成为房地产行业新主流。房价稳定、楼市健康的也符合大湾区发展高端制造、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与新经济的定位与目标。

中国银河证券中山兴文路证券营业部渠道经理冯伟鹏:随着大湾区规划落地势,超级湾区城市群落加速形成,对资源的聚集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人口流入趋势不变,对区内各地房价形成有力支撑。

广发证券珠海银桦路证券营业部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刘子成:大湾区规划落地显然对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内地区域的房价是利好的,原因一是资金量的增加,二是潜在购房者的增加,三是对预期房价会有所增加而导致的房产购买量的增加。当然,在“去泡沫”的主旋律下,内地的房产限购政策也将会变得更加严格。

为什么是粤港澳?

中国湾区众多,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我国共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而依海而建的各个港湾亦成为了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看,湾区经济具有庞大的经济体量,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由此可见,发展湾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势在必行的战略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自北向南已经拥有包括渤海湾区、胶州湾区、杭州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区在内的多个湾区,但始终没有出现一个世界级的湾区,建设世界级湾区势在必行。

根据中信建投的解析,各湾区中,渤海湾区的范围太大,且湾区内联系不够紧密;胶州湾区的覆盖范围太小,仅覆盖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很小一部分;北部湾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杭州湾区地理条件不及粤港澳大湾区。而作为距离南海最近的经济发达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略南海的桥头堡,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凭借临近全球第一黄金航道的地利,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要冲,还是东南亚乃至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海国家、沿线国家海上往来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的经济发达区域。而“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多元制度格局,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最大制度优势。由此可见,在中国的几大湾区中,实力最强、基础条件最成熟的是粤港澳大湾区。

表1: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重点湾区相关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Wind,恒大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东省,作为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省份,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是先行者与探路者。如今,以珠三角区为基础,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九个城市所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承载着同样的使命。

表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定位

资料来源:广东省发改委,中信证券研究部

从数据上看,“9+2”地区所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近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潜力。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创造的GDP(国内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0156亿元,占中国总体GDP的12.6%。而当地的人口(不含港澳台)只有6950万,仅占中国14亿人口的4.9%,土地面积合计5.6万平方公里,更是仅占到全国的0.6%。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广东9市的经济总量超过7万亿元,从2010年至2017年,广东9市的经济增速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15年开始,广东9市在全国GDP增速逐年走低的大背景下,更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放眼至广东省,其GDP总量更是已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速度”和“广东质量”有目共睹。

图1:广东9市2010-2017年GDP(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东兴证券研究所

但美中不足的是,广东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以大湾区内的广东9市为例,珠海、肇庆、江门的GDP占比均不到总量的4%,而深圳和广州所创造的GDP则占总量的58%,贡献了绝大多数的经济增量。这背后的原因,在中信建投研究所看来,是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导致湾区内合作不足、协调不够,同质竞争、市场分割、 各自为政现象较为严重,无法拧成一股发展的合力。由此可见,《规划纲要》的出台,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而其中对于湾区战略定位以及中心城市的确立,正好可以解决困扰大湾区内各城市多年的问题。

回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程,湾区统筹发展从地方构想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了十余年。2005年,自广东省政府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中明确划分“粤港澳跨界合作发展地区”,并要求把发展“湾区”列入重大行动计划开始,大湾区经济进入萌芽探索期。随后的十年间,湾区发展被陆续写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等文件。2015年3月,在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共同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倡议中,“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被首次提出,随后“粤港澳大湾区”一词再次在广东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而粤港澳三地政府也在这十年间不断推出利好政策,积极推动着三地间的交流合作。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国务院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的设想从区域经济合作安排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而在2018年3月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并列,被放在区域经济战略部分。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千年大计,更是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非同一般的战略地位。

表3: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脉络梳理


资料来源:新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此次《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将开启新的征程。作为一个拥有超6000万人口,而居民消费力亦不断攀升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亦将能够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粤港澳潜力几何?

作为大湾区界的新星,粤港澳大湾区时常被拿来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这三大世界级湾区相比较。其中,东京湾区以工业著称,并形成了京滨、京业两大工业带,其经济总量约占日本经济的26%,钢铁、冶金、石化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等均是其代表产业。纽约湾区则以金融而闻名,是国际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百老汇、华尔街等均聚集于此。而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的旧金山湾区,拥有着世界闻名的硅谷,包括苹果、谷歌、甲骨文、英特尔在内的多家高科技公司均坐落于此,同时也拥有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计算机、电子、生物等高科技产业是旧金山湾区的代表性产业。而粤港澳大湾区如今在高新技术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地产业均有着不俗的表现。

整体来看,根据与三大湾区的数据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在总量上已步入全球经济的第一方阵,但是经济密度与三大湾区相比却明显偏低。根据中信建投统计的数据,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GDP总量、进出口总量、占地面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上均领先于三大湾区,但是在人均产出、单位面积产出、第三产业比重以及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上落后于三大湾区。

表4: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Wind,地方政府统计局,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注:*表示2016年数据,**表示2017年数据,其他为2015年数据)

经济密度上的不足,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不足,亦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所在。根据中信建投观察,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这三大世界级湾区的一个共性是,区域内存在多个互补性极强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企业在互惠发展的同时,共享集群赋予的综合竞争优势。而正如前文所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在此前没有很好地协调地区优势,从而造成了湾区内部结构的失调,制约了湾区的发展。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62%,远超过中国总体水平51.6%,但相较于世界三大湾区平均占比82%的水平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广东9市中,广州的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为70.9%,深圳占比58.6%排在第二,而最低的肇庆仅为38.31%。未来,随着“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及香港、澳门两大对外窗口城市的深度融合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料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图2:“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

资料来源:新财富手绘

从行业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新技术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地产业这四大领域有望再未来取得长足的进展。

在高新技术业上,大湾区如今已经聚集了包括华为、大疆、腾讯、中兴为代表的科技与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三大经济区中,珠三角一带一直处于技术和创新发展的前沿,而在《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也提到要“统筹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业将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并推动了大湾区的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端延伸。根据《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陆续建立广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封装产业基地、深圳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基地、珠海广东省集成电路设计基地等三大集成电路产业群。

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优质高效,能够为当地的科技企业提供优质的科研人才。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创新城市群中排名第二,而深圳市发布的《2016年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白皮书》中显示,2016年深圳市每万人的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0.1件,位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上的活力也是众人对于其最大的期待。

表5:四大湾区科技数据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税务总局,东兴证券研究所

在金融业上,香港目前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业占香港 GDP 和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8%和7%,而深圳和广州的金融业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目前,香港、深圳以及广州的全球金融指数排名分别排在第3、第18以及第28位。香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粤港澳区发展金融业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香港与深圳、广州间的交流也将为中国金融制度的完善有着巨大的裨益。

在交通运输业中,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空港群以及海港群,机场客运吞吐量以及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全球四大湾区之首。目前,大湾区拥有包括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在内的三大国际港口,同时拥有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香港国际机场在内的多个机场。在航空领域,未来广东省政府将重点打造“5+4”骨干机场,重点项目包括珠三角新干线机场新建工程,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揭阳潮汕机场、惠州平潭机场等机场改扩建工程。

在港口领域,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港口虽然在世界排名非常靠前,但是由于港口间缺乏合作,所以存在着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现象。在2010年至2017年间,湾区三大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但是香港港的吞吐量则从2010年的2370万TEU(标准箱)下降至2017年的2070万TEU,由此可以看出,三大港口依然需要统筹出具体分工,避免恶性竞争。

而在道路的建设上,除了港珠澳大桥以及广深港高铁已开通,依然有包括虎门二桥、深中通道在内的多条轨道交通仍处于建设阶段,交通建设的升级,也使得大湾区内各区域间的联系更加方便,更能够方便人才间的流动与企业间的交流。例如虎门二桥的建设将使得广州至东莞的车程缩短半个小时,而深中通道的建设,更能将中山至深圳的车程由以往的2个小时缩减至30分钟。未来,随着各大轨道交通项目的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或将能够打造出“一小时通勤圈”。

表6: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内轨道交通建设

资料来源:搜狐,东兴证券研究所

在房地产业上,广东省是全国人口迁入最多的省份,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估计,到2050年,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可能会达到1.2亿人到1.4亿人,占全国的10%,与如今近7000万的人口相比有着巨大的提升,而人口的流入将会为大湾区的房地产带来更多的刚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愿景的实现,湾区内所有城市的房地产价值都将得益。但是,粤港澳大湾区依然贯彻着“房住不炒”的方阵,并将以打造绿色湾区,生态湾区为目标,成为舒适宜居的世界级城市群。

通过与三大世界级湾区的比较以及行业的分析可以看出,“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而“共赢”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愿景。

(本文综合自新财富、中国基金报)

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