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投资者增持中国债券不歇手

稳定收益难抗拒 连续一年买买买

境外投资者增持中国债券不歇手 

⊙记者 张骄 张艳芬 ○编辑 陈羽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昨日公布的2019年11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业务运行情况显示,今年11月份,境外机构投资者共达成交易5670亿元,交易量环比上升5%,同比增长127%,占同期现券市场总成交量的3%。其中,净买入988亿元,环比激增96.42%;通过结算代理模式达成1914亿元,净买入871亿元;通过债券通模式达成3756亿元,净买入117亿元。

据记者了解,境外机构自2018年12月份以来已经连续12个月增持中国债券。今年前10个月,境外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达成交易突破4万亿元关口,创下历史新高;新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超过1000家,进场机构数量接近之前10余年总和。

11月交易量同比增长127% 

数据显示,截至11月,共有2517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中,1106家通过结算代理模式入市,较去年末增加332家;1531家通过债券通模式入市,较去年末增加1028家。

从机构类别看,境外商业银行、境外产品、境外央行和境外证券公司交易最为活跃,交易量分别占53%、15%、13%和13%。境外机构投资者依旧偏好于政策性金融债、国债、同业存单等流动性较好的债券,交易量占比分别为49%、33%和15%。

从投资偏好来看,境外机构投资者偏好的债券待偿期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1年至3年、3年至5年和7年至10年,交易量占比分别为29%、13%、13%和36%;其境内交易对手主要集中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分别为43%和21%。

外资缘何持续“扫货” 

“外资再度释放对中国债券的热情,主要缘于中美利差仍处于较高水平,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溢价。”银叶投资固收部总监黎至峰认为,除了这一直接因素外,境外机构不断堆高“购物车”里的中国资产,还体现在对中国资产的信心上。例如,11月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并未出现单边走势,在全球负利率的背景下,买入人民币资产成为国际投资者不错的选择。

境外投资机构持续加码进场,正是中国债市开放力度的加大和资产收益的稳定的最好证明。

从国际化进程看,继MSCI指数、富时罗素指数、标普道琼斯指数先后扩容纳入A股后,今年4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开始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第四大计价货币债券。

另外,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其中针对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市的投资规则、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改进,吸引了更多全球投资者配置中国债券资产。

政策也持续发力。为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人民银行会同外汇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同一境外主体QFII/RQFII和直接入市渠道下的债券进行非交易过户,资金账户之间可以直接划转,同时同一境外主体通过上述渠道入市只需备案一次。

此前,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已取消了RQFII试点国家和地区,以及QFII/RQFII额度限制。境外机构投资者不同渠道投资银行间市场的政策原则上基本趋同。

这些改革措施也将进一步提高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投资的便利性,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编辑:gif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