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美团股价“团灭”:一场泡沫在香港破裂

江河日下,日薄西山,惨不忍睹,一落千丈,满目凄凉......2018年的A股,用任何一个表示“惨”的词来形容,似乎都不为过。

A股全年萎靡不振,港股的新股发行市场却异常火爆:

2018年共有204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累计募资金额超过2700亿港元。

这一数字也让香港交易所成为2018年世界所有交易所IPO募资总额的第一名,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都排在它的后面。

香港固然是国际金融中心,但毕竟是个弹丸之地。纽约、东京、上海可分别是美国、日本、中国这三个全球GDP前三位国家的第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

为何这三个背靠巨大市场和人口的城市干不过香港?

答案是:港交所的制度更吸引人。

(港交所)

2018年,港交所一举改变了被视作香港金融界核心价值观的“同股同权”制度,实施了25年来最破天荒的发行制度改革:允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上市。

新的改革一推出,市场反响强烈,2018年共有28家新经济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

港交所火爆到了什么程度?

光在2018年7月18日当天,便有8家公司同时在港交所上市,连敲的锣都不够用了。

(同时敲锣)

2014年,港交所错过了阿里;2018年,港交所没有错过小米(01810.HK)和美团(03690.HK)。

大批公司的上市,也让港交所的成交量水涨船高,2018年港交所日均成交量近1100亿港元,比2017年增长了将近四分之一。

小米股价腰斩

2018年已经过去了近1个月,回首这些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背后,却是大量的破发、腰斩。

以最著名的小米公司为例,2018年7月9日,小米正式上市,发行价17港元市值480多亿美元。

要知道,之前舆论还在放风,小米的估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

1000亿美元的数字引发了市场诸多质疑,随后小米将估值下调到700亿美元一线。

谁知市场依然不买账,待到7月上市时,小米的市值最终定格为480亿港元。

雷军在上市庆功宴上曾经放出豪言:“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

短短半年之后,情况如何呢?

2019年1月10日,小米的股价跌到了最低的9.44港元,较上市第一天的16.6港元下跌43%;这一数字较最高价22.2港元相比,跌幅更是高达57%!

从雷军口中的“赚一倍”到眼前冷冰冰的股价腰斩,短短几个月,当初的豪言壮语,如今早已变成一缕青烟,随风而逝。

在股价大跌的这几个月里,小米其实公布了诸多利好消息,比如业绩超预期、大股东承诺不减持等等。

但为什么诸多利好都没有阻挡股价下跌?答案很简单:小米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视为硬件制造商,而非互联网企业,再加上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的下滑拐点已到,股价自然撑不住。

按照互联网公司估值?还是按照硬件制造商估值?还是按照低端贴牌加工厂估值?不同估值逻辑的背后,是几倍的市值差距。

美团严重亏损

小米之外,另一“新经济巨头”美团,股价表现同样令人失望。

从上市第二天的最高价74港元,到1月初的最低价40.25港元,美团股价跌幅超过45%。

如此大的跌幅,所用时间仅仅为3个多月。

美团的问题更为简单:亏损。

美团点评2018上半年净亏损288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后,变为亏损42亿。

营收攀升的同时,亏损也在扩大,在这种窘迫的财务数据下,美团近期上调了商家服务费。

商家卖出一单外卖,美团2017年时候能抽成15%,后来变成了18%,现在则变成了20%。

“烧钱补贴—抢占市场—垄断经营—收割客户”,这是标准的互联网玩法。

美团的提价也让众多饭店怨声载道,有些店主无奈的表示,“本来就没单,还要收费,以后要么直接关掉,要么只能投广告费了。”

美团当然知道提价会损害商家的利益,引发其怨声载道的抱怨,但在亏损重压之下,美团只能这样做。

毕竟投资方是要看业绩的。前期补贴时代,亏损自然再正常不过,而到了上市之后的收割时代,再这么亏下去,恐怕谁都不会接受。

新经济股“团灭”

在港股市场,小米的股价其实是一个从“互联网企业”变为“加工制造企业”的过程;美团的亏损问题,则更具代表性。

最近两年在港交所上市的美图(01357.HK)、众安在线(06060.HK)、阅文集团(00772.HK)等,哪个上市时不时锣鼓全天、人声鼎沸、喧嚣尘上、光彩照人、被机构们众星捧月?

然而现在的股价表现却是:

美图下跌90%,众安在线下跌76%,阅文集团下跌70%。

如此大的跌幅,要么因为亏损,要么因为盈利放缓。总之,这些企业的股价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交出的是一份令市场失望的答卷。

“万般吹捧,皆为套现”,这是资本市场亘古不变的道理。

这些公司,虽然都沾上了高大上的“新经济”概念,虽然都在引领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最终是要回归到业绩这一最重要的基本面当中来。

价值回归

前几年,在“全民创新、万众创业”大潮下,资本纷纷涌入新兴行业,各路VC、PE们如同猛虎下山一样纷纷抢食沾上“互联网+”概念的公司,有的公司连业务都没搞起来,估值便已经过亿,实在是过于疯狂。

在当时的环境下,只要造个概念,便有人买单;只要是搞个并购,市值就能翻几倍。

2015年的夏天,A股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已经高达100倍,泡沫到达顶峰。

随着“股灾”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业板公司泡沫破灭,二级市场迅速坠入冰窖,这也直接让一级市场的那些晚期投资者们成了“接盘侠”,他们本想着让二级市场的“韭菜们”接盘,哪知砸在了自己手里。

随后的几年,便是一个漫长的、痛苦的挤泡沫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晚期投资者们的公司越是早上市,估值便会越高,他们就越能减少损失。

一只股票从10元涨到100元,再跌回10元,它的价格没变,但绝大数参与的投资者都亏损了,这便是资本市场的真相。

编辑:gif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