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试”还有14问 东方基因哪些题目“考了又考”

从“复试”的19问,到“三试”的14问,东方基因在核心技术、销售对象、债转股事项及资金内控等多个问题上,均被要求“返工再答”。

成立于2005年的东方基因,主攻毒品与传染病的检测。招股书显示,公司已掌握了高浓度纳米金制备、荧光免疫、多项联检、全血样本过滤等多项核心技术。随着研发成果逐步落地,公司相继完成了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定性、半定量及定量POCT即时诊断产品的产业化工作,以实现对尿液、唾液、全血、血浆、血清等多种样本的即时检测,与多种疾病或同种疾病的不同标志物的同时检测。

作为公司即时诊断产品的核心材料,抗原抗体的采购与研发情况始终是监管的关注重点。根据“二问”回复的表述,公司目前已具备一定的抗原抗体自我供给能力,且不存在与上游抗原抗体供应商定制研发、合作研发和同步研发的情况。对此,“三问”进一步追问:公司在抗原抗体主要依靠对外采购的情况下,是否具备相关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对上游抗原抗体的采购企业又是否存在依赖?

东方基因在9月5日交出的最新“答卷”中表示,核心原料并不等同于核心技术,POCT产品最终的性能取决于免疫诊断厂商特有的生产配方和生产工艺。公司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掌握了上百种POCT产品的核心配方与工艺,因此具备相关产品的核心生产能力。

此外,核心技术也是贯穿东方基因三轮问询的“重要考点”。报告期内每年约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98%的POCT即时诊断试剂,被置于“放大镜”下细究:POCT相较于其他IVD产品的特点,公司在毒品、传染病等不同类别产品的主要技术难点,各项核心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公司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与其他POCT厂家的对比情况……一连串要求公司“说清楚”的问题,意图“掂量”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几何。

公司花了19页篇幅就此作答,指出POCT是体外诊断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与其他主要POCT厂商相比,公司在产品应用领域、产品性能、产品种类、产品注册认证情况、新型体外诊断技术掌握情况方面均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前轮回复中语焉不详的部分,在问询式审核的“抽丝剥茧”中得以更充分展露。对于“公司销售对象是否具备相应资质”一问,公司此前回答称,三家销售对象为委托生产企业,一家为医疗机构,其余销售对象均为经营企业,且均取得相应资质。

“三问”继续刨根问底,直指上述对象是否涵盖公司报告期内的所有销售对象。与此同时,公司产品在境内外销售的最终流向和终端用户情况,及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将相关产品向非医疗机构销售的情况等,也被再次问及。

除了“通用考纲”外,“三试”的定制化意味更为明显。东方基因历史沿革中的一起债转股事项,即引来监管注目。

据披露,浙江永石、上海祥禾和陆阿兴曾将合计7400万元转账给公司实控人旗下的福浪莱贸易,福浪莱贸易则于款项到账当月偿还对东方有限(东方基因前身)的借款。2016年,上述三方决定行使投资选择权,受让东方有限部分股权并支付相应价款。

“二问”中,上交所就要求公司解释上述三方未直接与公司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而公司股份成为投资选择权标的的具体原因;及在前述借款已由福浪莱贸易清偿的情况下,后续股权转让是否与借款相关等问题。

随着借款协议等相关文件的补充披露,公司在释疑的同时也引出了新的问题。如“三问”就要求公司对浙江永石、上海祥禾等穿透后的股东或合伙人,公司实际转让股权的对象和比例与协议约定不一致的原因等作出进一步说明。

此外,关于资金问题,“三问”指向公司与资金收支相关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存在体外资金循环的情形。由此前回复可知,2016年3月8日至3月14 日,公司曾有一段与关联企业福浪莱工艺相互转账达2亿元的“过往”。

事实上,除了科创“硬实力”外,充分、一致、可理解,且高效的信息披露无疑是科创公司快速通关的“不二法门”。问题数量不断精简的背后,往往是公司全貌逐渐清晰的过程。若要“卷子”更进一步,还需公司“答题”再深一度。

编辑:newshoo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