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盈利一朝亏完 中利集团在“自我否定”中越陷越深?

近期,中利集团(002309.SZ)的公告中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子公司、孙公司收到中标通知书,以及签订框架协议、供货合同、采购订单的通知。步入2021年第二季度尾声,公司的光伏业务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一季报中所展现的业绩向好趋势似乎正在延续。

尽管如此,中利集团眼下却有许多不得不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收账款数额过高、公司管理存在小瑕疵、营收水平持续下滑……在查阅其相关资料后,《大众证券报》记者还发现,公司此前在筹划重组、募资方面的决策似乎有些“儿戏”。

扣非净利连续三年为负

始创于1988年的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利集团”),在2009年上市之初以阻燃电缆为主要业务,2011年,借助收购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腾晖)51%股权后,顺势进军光伏行业。

记者在查阅中利集团近年来的年报后发现,公司的光伏行业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其全资子公司苏州腾晖。对于光伏行业收入占比超过四成的中利集团来说,苏州腾晖成了其近几年业绩的晴雨表。

不过,这张晴雨表自2018年起所呈现的似乎总是阴云密布,甚至偶有狂风骤雨。

以光伏组件及电站产品的营收数据看,自2017年达到105.71亿元的高峰后,就一路下滑,截至2020年年底,光伏组件及电站产品的营收金额仅为32.7亿元,毛利率更是从18.47%降至-2.19%。

管中窥豹能否洞悉全局尤未可知,不过中利集团近几年的业绩之差却是有目共睹,即便光伏行业在2020年迎来了一线转机,但深耕其中的中利集团仍难摆脱亏损的命运。

以光伏行业占比主营20%以上为标准,2018年至2020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正逐步减少,分别为6家、7家、4家。而中利集团则是为数不多的扣非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的公司,其2020年更是巨亏27.19亿元——几乎将公司上市十年来的所有盈利清零。

计提坏账、资产减值、营收下滑……种种不利因素也齐聚中利集团2020年年报中。

中利集团近五年来的年报中公布的货币资金数据一直维持在一个不错的水平,仅2018年低于30亿元,2017年更是达到上市后的顶峰77.1亿元。不过,公司同样面临着短期借款数额较大的债务压力,2017年至2020年的短期借款数据分别为66.28亿元、48.68亿元、44.16亿元、40.87亿元。

与此同时,中利集团的流动比率在2017年以后呈现快速下降态势,截至2021年一季度,该数据已从1.5降至1.18,公司的短期债务压力正在加剧。

将优质资产剥离报表?

2018年,中利集团曾经历过一次尴尬的定向增发。当年12月10日,中利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16.79亿元,并用其中的11.79亿元收购江苏中利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利电子”)49.14%股权。

此前,中利集团于2016年完成对中利电子的增持后,以50.86%的持股比例成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并将中利电子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资料显示,成立于2009年的中利电子主要从事信息及通讯技术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中利集团特种通讯设备行业的营收此前全部由这家公司贡献。

然而,中利集团于2019年9月5日发布的一则公告,却宣告此次募资告吹——公司的定增申请未能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

定增被否本已是件令人遗憾的事,而中利集团此后的操作更令投资者目瞪口呆。在上述增发计划未能获批后不久的2019年12月6日,中利集团发布了一则股权转让公告,宣布拟分别转让中利电子21.76%、10.1%的股权给苏州沙家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沙家浜旅游”)、江苏江南商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这次股权转让完成后,中利电子成为中利集团的参股公司,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至此,特种通讯设备行业的营收数据定格在了2019年,而2016年至2019年其为中利集团贡献的营收分别为10.38亿元、18.83亿元、15.83亿元、19.58亿元。

相较于公司主营赛道光伏行业的毛利率不断下滑,已降至2020年的0.57%,特种通讯设备行业的毛利率“宛如清流”,不仅长期保持在20%以上,且逐年稳步增长。

然而,就是这样的优质资产,依然遭到了中利集团的“断舍离”。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股权转让的受让对方,现为中利电子第一大股东的沙家浜旅游,以5.61%的持股比例,出现在中利集团2021年一季报第二大股东的位置。如此看来,这笔“剪不断理还乱”的股权转让颇有些耐人寻味。

屡屡“自我否定”致股价崩塌?

一次增发失败似乎无法击溃中利集团急于融资的决心。

2020年3月10日,已许久未实施增发的中利集团再次推出定向增发预案,拟募资15.75亿元用于新建年产1GW高效异质结电池组件生产项目、2.1GW高效TOPCon电池及组件技术改造项目。

然而,这次定增方案却在内部遭到了否定。2020年12月25日,中利集团发布公告称,因涉及到募投项目的两种技术路线TOPCon电池和异质结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均出现较大的突破和进展,经董事会商议后,公司决定终止本次再融资方案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撤回再融资相关申请文件。

这不是中利集团第一次上演“自我否定”,公司2018年的一次轰轰烈烈的资产重组计划也曾“无疾而终”。

2018年2月2日,中利集团发布了一则关于筹划重大事项停牌进展的公告,提及公司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随着更多信息的曝光,相关重组事宜浮出水面——中利集团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国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克动力”)的股权,交易作价或达到100亿元。

在该重组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中利集团同时筹资增持比克动力。2018年4月、5月,中利集团先后两次发布公告,拟以自筹资金2亿元、3.5亿元收购西藏浩泽商贸有限公司持有的比克动力的1.95%、3.41%股权。增持完成后,中利集团以8.29%的持股比例,成为比克动力的大股东。

但可惜的是,投资者更为期待的资产重组经过近一年的等待后,却宣告破灭。2019年1月10日,中利集团发布公告称,鉴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期间,二级市场大幅波动、去杠杆等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结合标的公司实际情况、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公司决定终止筹划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浓烈预期只换来一场“竹篮打水”,加上光伏行业此后持续的不景气,中利集团的股价自此一泻千里,自2018年7月30日复牌后,其股价从12.78元/股一路向下,跌破6元/股,并一度触底至3.94元/股。

中利集团为何减持中利电子致其被剔除出合并报表?公司为何频频“推翻”定增方案?就这些问题,《大众证券报》记者此前向中利集团发去新闻采访函,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记者 苏城 实习生 陈陟

编辑:newshoo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