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先抑后扬 沪深A股三连阳 地产、医药板块成反弹急先锋
本周,随着外围金融市场企稳反弹,沪深A股也止跌回升。本周,上证综指下跌1.77%,报收3251.07点;深证成指下跌0.95%,报收12328.65点;创业板指上涨1.81%,报收2713.79点;沪深300指数下跌0.94%,报收4265.90点。对于下周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大盘后几日的反弹主要还是超跌后的修复性行情,投资者在操作上可继续关注主题性板块的修复性机会。
创业板逆市收阳
本周,大盘先抑后扬。周一、周二,股指连续大跌。上证综指周一下跌2.61%,周二下跌4.95%。而随着美股、港股的反弹,大盘自周三起连续收阳。上证综指周三上涨4.02%,周四上涨2.41%,周五上涨0.31%。
记者注意到,尽管大盘短线企稳,但大盘在反弹中仍缺乏成交量配合。沪市方面,周三成交5223亿元,周四成交5325亿元,周五成交4284亿元。深市方面,周三成交6697亿元,周四成交7429亿元,周五成交5621亿元。不难发现,由于缺乏成交配合,大盘反弹的幅度明显收窄。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板本周逆市上涨近2%,使得深市走势强于沪市。
本周,港股后半周的大幅反弹也对A股形成支撑。恒生指数周一、周二连续重挫,但周三大涨9.08%,周四上涨7.04%;周五低开高走,收盘小幅下跌。此外,美股周二至周四连续反弹。
消息面上,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当地时间周三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25%-0.50%区间,为2018年12月以来首次加息。美联储预计2022年将加息7次,至2022年底利率为1.9%,2023年底利率为2.8%。香港金管局周四宣布,将基本利率上调至0.75%。值得注意的是,在美联储加息同时,中国央行既不跟随加息,也没有降息的操作,凸显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德邦证券认为,这几年中国在不断补足金融短板,比如说人民币国际化,让企业降杠杆、降负债,降低企业本身的风险,同时也在完善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等。
地产、医药板块逞强
本周,在大盘探底回升之时,地产、医药板块成为资金关注的焦点。
地产板块本周受到利好消息刺激走强,申万行业128只个股平均上涨2.39%。其中周涨幅超过10%的有9只,分别为宋都股份、新华联、天保基建、特发服务、苏州高新、阳光城、蓝光发展、我爱我家、广宇集团,而龙头股宋都股份连续五天涨停,周涨幅超过60%。
消息面上,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会议提出“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
德邦证券认为,从房地产投资来看,地产行业融资端成为地产投资持续好转的主要制约因素,房企融资端压力成为今年以来新开工增速降幅扩大的主要因素,未来如果在房地产前端销售、后端贷款和债券融资等方面均未现明显改善,新开工或继续承压下滑。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政策“纠偏”从2021年10月份就已经开始,以满足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为中心的融资端改善的政策信号被频繁释放,但是从2021年四季度房地产行业贷款增速,以及2022年一季度房地产信用债融资情况看,地产行业融资困境并未破局。2022年一季度地产信用债融资未现改善、融资环境修复还需要时间。2022年7月份还将有高达546.31亿元房地产信用债到期,融资方面的压力或导致部分房企保障债务偿付的流动性压力继续抬升。有机构认为,未来会有更多更大力度的需求侧放松政策出台,“因城施策”将得到更加灵活的运用,在房价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部分高能级城市限购、限售、限价等限制措施或将阶段性放开。
医药板块本周延续强势,涨幅超过20%的股票有14只。龙头股中国医药继上周大涨41.71%后,本周又上涨58.91%。
主题性板块轮番修复
对于下周市场,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在操作上可继续关注主题性板块的修复性机会。
华鑫证券高级经理陈先生告诉《大众证券报》记者,大盘连续反弹三天,短线累积了较多的获利盘,考虑到目前市场仍是存量资金博弈,操作上应注意规避高位题材股。下周,地产产业链有望继续走强,可关注建筑、建材、装饰、新材料等板块。
中银证券分析师朱启兵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将2022年增长目标设为5.5%,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策继续发力。2月制造业PMI数据显示,经济仍在修复趋势中,但高频数据喜忧参半,市场信心恢复仍需时间。地缘政治事件扰动全球市场,一方面推高全球通胀,压制经济复苏;另一方面不确定性导致美联储首次加息力度减弱。中期看,供给端因素导致的通胀高企叠加紧缩货币政策压制需求,需关注全球滞涨风险。
兴业证券分析师靳璐瑜认为,银保监再次提及并购贷和鼓励优质企业收并购,央行表示保持新增贷款适度增长,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证监会、外管局表示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有利有效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预售资金监管、收并购、地产融资等有望改善。当前优质房企融资优势明显,优质房企相对受益,将迎来更大发展机会。
记者 汤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