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亿城市群绘就资本市场新画卷 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机会的“湾有引力”

潮涌大湾区,风劲好扬帆。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实施的第三年。而在5年前的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正式签署,一幅国际一流湾区的宏伟蓝图自此徐徐展开。

倚陆向海望大湾,此时正热潮澎湃。作为如此重要的国家战略,大湾区如今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区域内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万余亿元增至2021年约12.6万亿元,区域内5座城市GDP破万亿元。

大湾区的资本市场正踏浪向前,截至记者发稿,广东省的9座城市共706家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突破14万亿元,2021年共实现营收8.64万亿元。而在盈盈一水之隔处有着“亚洲金融中心”美誉的香港,其现货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近40万亿港元。

大湾区资本市场风景正好。

历数风流:

5.6万平方公里上的“9+2”,大湾区的数字密码

“9+2”,这是大湾区的数字根基。南海之滨,珠江两岸,广东省的9座城市加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地图上绘出一匹正在奔驰的骏马。这构筑了大湾区的发展雏形。

5.6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城市群中,大湾区的面积不算是最辽阔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订之时,这里的总人口约为7000万。而随着这匹“骏马”奋力疾驰,人口数字短短5年又增加了1600余万,GDP也稳稳站在10亿元大关之上。

2.25万亿元/平方公里的地均GDP,14.6万元的人均GDP,这一“傲娇”的均值水平令大湾区成为国内城市群中当之无愧的第一。

而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试验田,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战略定位的大湾区站至潮头。2021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蝉联全国第一,实现全国“五连冠”;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重要的创新指标位居全国首位。

遍开各地的创新之花也迎来香溢时刻:鹏城实验室的人工智能算力实现全球领先;广州实验室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展现硬核力量。数据显示,2021年,华为、中兴的5G有效全球专利族数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4%、8.3%,分列全球第1位和第5位,大湾区已然成为全球5G发展高地。

截至目前,大湾区已布局2家国家实验室(全国共9家)、10家广东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20家香港、澳门联合实验室。2021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6万家。

科研成果遍地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如今,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加速形成:向海望,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依次屹立,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也正加快建设;往陆看,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纵横交错,区域内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朝天眺,5座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已超2亿人次,世界级机场群布局进一步完善。

以数写风流,借风扬船帆,大湾区正一步步书写自己的“数字传奇”。

春风吹拂:

创新永动机牵引资本市场绘出五彩画卷

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铺就的底色。大湾区的底色是其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这也孕育出大湾区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

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在创新驱动、改革引领,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的政策春风吹拂下,象征创造的橙色、代表环保的绿色,又共同构筑了大湾区资本市场的新底色。在此基础之上,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徐徐展开。

截至记者发稿,《大众证券报》统计相关数据后发现,大湾区A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达到14.12万亿元,市值超千亿元的上市公司有24家,招商银行以10597亿元夺魁。2017年7月1日以来,区域内A股上市公司又增加259家。

2021年,大湾区内A股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和超过2140亿元,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高于10%的上市公司达到了117家。其中,中兴通讯以188.04亿元的研发支出位列区域内706家上市公司之首。

来自佛山的美的集团以120.15亿元居于研发支出的次席。作为大湾区区域内民营企业的代表,美的集团不断创新突破,如今已成为中国营收最大的家电企业,并牢牢占据着家电行业龙头地位。

自佛山向东,办公地址坐落于深圳市坪山新区的新能源车制造企业比亚迪上市11年来股价实现了近18倍的涨幅。特别是2019年2月18日以来,借助新能源政策的持续向好,其股价(前复权)屡创新高,从51.68元/股涨至329.2元/股。如今,公司市值已逼近万亿元大关。

而身处大湾区“骏马”马头位置的肇庆则为大湾区绿色的基底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2月,宁德时代宣布落子肇庆:其将在肇庆高新区建设国际一流、世界领先的锂电池生产基地。加之早已落户肇庆的小鹏汽车项目,一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正呼之欲出。

视线拉至伶仃洋畔的另一端,香港资本市场在这些年飞速发展,无论从上市公司数量、还是目前的市场总市值和成交额,均获得大幅提升。香港已是中国最大离岸市场,也是全球最为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香港现货股票市场总市值由2000年底的4.86万亿港元,升至2022年6月中旬的37.6万亿港元;2022年前五个月,现货市场的日均成交额及衍生产品市场的日均成交量分别达1356亿港元及130万张合约。

作为亚洲金融市场的重要一极,港股市场涌现出一批科创榜样,它们在港股市场风驰电掣,成为港股市值的“顶梁柱”。2020年7月27日,恒生科技指数正式推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团、京东集团、小米集团等现身成分股。

腾讯控股以约为3.4万亿港元登顶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总市值之首。2021年,其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同比增长33%,达到518亿元。近3年来,公司的研发开支一路走高,每年增速都在30%左右。在其身后,是总市值2.4万亿港元的阿里巴巴和1.2万亿港元的美团。值得一提的是,成分股中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品牌“蔚小理”三家的总市值均已突破2000亿港元。这些富有科技创新活力的企业被市场习惯地称为“创新永动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走在世界同行前列的全球性科创巨头将超过10家,独角兽企业将超过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将超过1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

珠江两岸资本市场的盎然生机,正将大湾区资本市场的五彩画卷勾勒得愈发清晰起来。

倚陆向海:

执灯数字经济,奔赴世界一流湾区

“9+2”,11城凝心聚力;“A+港”,两大资本市场聚沙成塔。根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2022年,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要基本形成。

大湾区这匹“骏马”正在奔赴世界一流湾区的旅程中疾驰。如何抓住数字机遇,成为这段旅途中极其重要的一站。“在疫情冲击下,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数字经济这一新机遇,利用网络信息空间发展经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中国工程院院士、智慧城市与地理信息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郭仁忠认为。

在郭仁忠看来,大湾区承载的经济总量以及人口总量非常庞大,但区域空间却比较有限。通过网络空间来承接大部分社会经济活动,能弥补地理空间以及土地资源上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湾区的辐射能力,这种辐射能力远超省界,甚至是超过国界。

2022年2月,大湾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工程 “东数西算”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数字湾区”建设获得国家战略性资源支持。就在不久前,国务院新闻办围绕《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其中提到,在发展数字产业方面,需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建设国际光缆登陆站。

有专家认为,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数字经济合作方面可以充分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一方面,基础厚实的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了珠三角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产业的率先发展和不断突破;另一方面,规模庞大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释放巨大需求潜力,为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技术进步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动力。同时,作为数字经济的综合应用场景,加速建立一体化的数字商业、数字产业、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和数字科创体系,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

风劲扬帆:

大湾区未来的投资机会看这里

大湾区资本市场未来的结构性机会或可从科技产业周期和重量级主题投资两个角度着手挖掘。有机构认为,大湾区区域内蕴藏着四大主题投资机会,分别是受益于城市群协同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口聚集以及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半导体、5G、云计算等被重点提及。

在与大湾区有关的指数ETF中,建信基金设立的中证沪港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主题指数(SHS大湾区)最具代表性。其成分股覆盖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权重分布更为均衡。其中,金融地产、信息技术、可选消费行业个股占比分列前三。腾讯控股、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等现身前十大成分股行列。

首创证券表示,科技创新驱动方面,新兴产业将是未来区域国际科创中心构建的重要基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平安证券研报观点认为,建议关注粤港澳大湾区提前布局的先进制造、新兴产业与创新金融的中长期投资机会。即智能制造、制造业绿色改造等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以及绿色金融、租赁金融、保险、科技金融等创新金融领域的标的。

潮涌大湾区,风劲好扬帆,大湾区正迎来巨大的机遇。站上新起点,“9+2”携手开新局,这里的投资机会充满巨大的吸引力。

文:徐海峰、陈陟、李秋捷 创意设计:李彦


编辑:newshoo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