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与海氏“烤箱底价门”互掐的背后 消费者:更愿意看到良性竞争

“双十一”电商大促拉开帷幕,本该是电商平台和商家的促销活动在各大社交平台推广得如火如荼之际,京东和海氏围绕某款烤箱“最低价”的“掐架”却意外“出圈”,成了此轮促销中最火热的话题。

虽然话题热度高,但某资深电商运营人员却向《大众证券报》记者透露:“这种围绕‘底价’产生的争执在业内早已见怪不怪。”而更多消费者则在“吃瓜”的同时表示,更希望看到平台间良性竞争。

平台、品牌方各执一词

在京东某自营渠道近日将一款原定促销价639元/台的海氏烤箱一度低至299.5元/台的价格进行促销后,10月24日上午,京东某采销人员发布朋友圈称:“突然收到了品牌商海氏的律师函,被投诉由于某款海氏烤箱的京东价格低于LJQ直播售价,违反了他们与LJQ签署的所谓‘底价协议’,要赔偿巨额违约金。”该采销人员表示“很惊讶”,并称“这次补贴费用完全是京东自掏腰包……牺牲了整个部门的毛利”。此外,对方在文中也对“超级头部主播的‘二选一行为’是否合法”提出质疑。

根据该采销人员提供的海氏致京东的律师函显示,海氏称,京东多次违反合同约定,直接或间接修改海氏公司产品销售价,致使海氏公司对该产品销售的利润为零甚至负数。

当日晚间,海氏在其官微发布声明,除了对上述采销人员提及的“底价协议”做出否认,称其“在造谣拉踩,误导媒体和网民”,更表示“调低价格出售的烤箱,每一台的损失都由海氏品牌承担,并非京东采销声称的由平台补贴费用”。

商家:最终由商家承担让利

品牌方和平台采销人员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烤箱底价罗生门”竟成了今年“双十一”促销活动最火热的话题。

究竟是平台采销人员对品牌造谣拉踩,还是品牌方中伤平台?对此,某资深电商运营人员G先生对《大众证券报》记者透露:“平台和商家/品牌方因为底价和流量产生的纠纷在业内已见怪不怪了。”

“不管什么促销,也不管哪家平台,最终基本上是商家/品牌方让利。”G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商家在京东自营或者天猫、拼多多等平台销售商品需要根据类别不同给平台一定比例的抽成。假设一件商品的原价100元,平台的抽成是10%,那么该商品参加完平台满减、立减、补贴等各式活动后,消费者实际支付80元,商家最终收到的货款则是80元扣掉8元的抽成,最终到手72元。不过,有时候平台会根据情况加码小额“红包”提高价格竞争力,即消费者用了5元红包后实际支付75元,但商家实际收到的货款仍为原定的促销价80元扣掉平台抽成8元,最终到手72元。

耐人寻味的是,海氏在上述律师函中提到“同时也造成了海氏公司在与其他客户合作合同中的被动违约”。对此,G先生透露,虽然“底价”、“二选一”等不被允许,但实际操作中,在大促开始前,平台方面会要求报名参加活动的商家/品牌方承诺“最低价”,才能给其流量推广:“都是口头协定,不会出现书面形式。而一旦对A平台承诺给出最低价,也就意味着将被动放弃B平台、C平台的流量推广。”

“不过,现在大的品牌方也会要求经销商统一各个平台的售价,不管促销满减的政策区别如何,最终消费者付的款基本是一样的。”G先生补充道。

“虽说大促活动是自愿报名的,可是如果不愿意通过让利参加促销,也就不会被分配到促销页面的资源,可能你的商品连被消费者看到的机会都没有。”G先生表示,“平台掌握资源,为店铺带来推广和流量,也就掌握了话语权。作为商家其实根本没得选,只能根据各家平台在商品类别的优势区别选择其中一家平台做主场。”

消费者:期待良性竞争

对于究竟是海氏“每一台的损失都由海氏品牌方承担”,还是京东采销人员“自掏腰包……牺牲了整个部门的毛利”,记者注意到,消费者表现出的态度多为“吃瓜”,有的表示“我只会买最便宜的”,更有不少消费者表示“不站队、更喜欢看到平台间良性竞争”。

事实上,在G先生看来,这种平台间的大促正在无形中提高商品的售价:“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但品牌方不可能无底线压低利润,最终只能通过平时慢慢涨价来保证利润空间,而最终成本都将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而在越来越频繁的促销和越来越多的平台竞争下,电商的环境也开始变得越发“内卷”。

“促销太频繁了,‘十一’促销10月10日才结束,10月25日‘双十一’又开始了。售价100元的商品前后两轮促销实际到手价格可能也就差个一两块。”G先生坦言,“2020年算是分水岭,这两年的电商环境可以用艰难来形容。前几年大促期间的销量轻松达到200%-300%的增长,现在增量也就30%吧。”

26日,就“底价门”事件的更多细节,记者分别致电海氏和京东客服表达了采访意愿,但双方均未做出回应。

记者 朱蓉

上图G先生提供的“使用规则”中明确提到“商家并不能因此获得等值的现金收入,即由商家承担让利”。

编辑:gloria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24小时热榜
        日榜|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