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王彩云: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受访者供图)

“我在奶业一线做研发20年,亲眼见证了中国人从‘喝到奶’到‘喝好奶’的重要历程,这是‘科技创新’带给我们的改变。”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大众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写入了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更位列十大任务之首,而科技创新可谓新质生产力“牛鼻子”。作为一名乳业研发“老兵”,今年全国两会,王彩云重点关注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介绍主要带来了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更好满足国民营养健康需求的相关议案。

科技创新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奶业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产量、质量、装备水平等各项指标稳步提升,但我国奶业仍需激发产业加速升级的新动能,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王彩云表示,这就需要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中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将“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乳业研发一线20年的工作经历,让王彩云对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伊利作为乳业龙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努力,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

“多年以来,伊利取得了非常多的突破,先后开发出了低乳糖奶,解决消费者乳糖不耐受的情况;研发出的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维护婴配粉供应链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开发的益生菌新型递送技术,有效降低了益生菌在加工过程和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损失,取得国际领先的水平;首创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将常温纯牛奶乳铁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超过90%……”

王彩云表示,这些技术成果已经或即将应用在产业化生产中,为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增添创新动能。

在王彩云看来,对于乳制品行业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之一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人才是创新主力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曾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

“在培育人才方面,我们应该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合作;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优化我们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王彩云表示,“研发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攻坚克难的过程,不能单打独斗。”

王彩云介绍,目前在国内,伊利已经建立了三级研发平台,共同构建了伊利的技术主体。而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伊利作为重要合作方和参与方,联合其他共建单位,致力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布局,正在开展高水平协同创新。

“通过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王彩云如是说。

在与科技创新、人才相关的知识产权方面,近年来,中国乳业在全球专利申请总数、发明申请总量方面获得极大提升,成为全球乳业创新的高地。

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

王彩云表示,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近年来,我国奶产业素质持续增强,人均饮奶量在快速增长,但目前奶业结构中原奶初加工比例较大,精深加工不足。

“我们希望通过加速推动奶业精深加工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更好满足国民营养健康需求。”王彩云对于此次全国两会相关议案如是称。

王彩云同时表示,“益生菌被视为食品科学领域的技术‘芯片’。但是我国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晚,仍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近些年,我们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部分国产菌株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我们要持续深化菌种基础研究水平,构建适宜中国人体质的益生菌菌种资源库。”

王彩云称,作为科研工作者,将和同事们一道,继续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创新,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创新链路,解决全产业链技术瓶颈,加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增强中国奶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为人民健康美好的生活助力,为奶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记者 陈刚 北京报道

编辑:newshoo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