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天加环境蒋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聚顶尖人才、探绿色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立(受访者供图)
“绿色”“环保”是天加董事长蒋立时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一方面是因为天加环境坚持环保路径;另一方面则源自他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独到理解。
今年是蒋立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二年,他带来的建议就与“绿色、人才、科技、创新”有关。2024全国两会期间,《大众证券报》记者就蒋立此次给出的建议进行了专访。
为创新发展聚人才
“未来的竞争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科技创新有两点最重要,一是人才,二是人才制度的保障能力。”蒋立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围绕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蒋立带来了两个建议。一个建议是关于以结果导向打造人才国际化竞争力来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有四条。”蒋立说,首先是企业凭上一年度的已缴税,政府核定其一线研发人才减免税名单及额度;其次是除国家安全顶级前瞻科技及基础科技外,揭榜创新,谁完成谁获益;再次是全方位开放,让国际顶级科技人才归化入籍;最后是国家资本支持实体资本国际化。
“事实上,70%以上的科技创新项目都可以用‘揭榜式’,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政府管理效率。”蒋立进一步补充道。
另一个建议是企业品牌人才建设。“这是和江苏省人社厅负责人一起完善成文的,就是推动企业品牌人才的专业培养评估考核机制。”蒋立表示,有了品牌人才,制造能量才能被满负荷地激活。
助绿色制造更低碳
作为来自环境科技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蒋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还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下推动区域协同降碳。
在低能耗、少污染、可循环等新的发展理念要求下,绿色化已成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不仅是制造企业需要重视质量效率,在绿色环保上下足功夫,更需要城市群加大协同力度,形成示范效应。”蒋立说。
为什么选择长三角地区?蒋立道出了原因:“这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他看来,长三角地区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也是能源消费、碳排放高度集中的区域。
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特点,蒋立在建议中做了细化。首先,是打造三大体系。他提出,要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协同发展为核心,协同推进绿色供应链创新探索,共同打造区域绿色供应链技术体系、评价体系和制度体系。其次,搭建工作机制。蒋立建议,应当加强绿色低碳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搭建区域间政府、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中的供需互动机制。
“利用相关领域企业技术和市场优势推动区域协同降碳,并形成示范作用。”蒋立表示,这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陈陟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