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推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将增加
本报讯(记者 刘扬)继临时正逆回购、国债买卖后,央行再次推出新工具。10月28日,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人民银行决定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
当前央行投放流动性的几种工具包括逆回购(主要是7天和14天)、MLF(1年期)、降准和买卖国债,而1个月至1年期限的定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存在空白。此外,此前常规的逆回购操作是质押式回购、不涉及债券所有权的转移,而本次启用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涉及了债券所有权的转移,是多重价位中标,以及到期后央行要从市场收回流动性。从期限上来看,央行买断式逆回购不超过1年,每月开展一次操作,可以认为在补充流动性的功能上接近MLF的作用,部分替代MLF的作用。
“当前2.0%的MLF资金成本并不低,同期限存单发行成本在1.95%左右,买断式回购期限更短、成本更低。通过这一工具替代MLF,可以更好地平滑流动性缺口,尤其是当前MLF投放和到期存在时间上的错位(15日MLF到期,25日才进行续作),同时也起到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的作用。”华西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28日分析认为,当前情况下,央行获得债券所有权后,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择机卖出,这就给了央行调整债市供给的工具,面临后续追加财政工具带来的政府债供给高峰,央行可通过该工具缓解市场供给压力,到债券供给量较小的时段,又可以通过反向操作投放债券供给,起到类似“削峰填谷”的作用。
财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认为,短期来看,年末MLF到期规模较高,叠加特殊再融资债、特别国债等集中发行,流动性压力预计抬升,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能有效对冲资金压力;长期来看,买断式逆回购期间,央行持有更多可交易的高流动性无风险资产,通过该工具与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央行能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预期并维持债市稳定运行。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央行质押式逆回购仍为固定利率招标,即所有机构融入资金均统一价格,MLF招标也从今年7月开始转变为多重价位招标,这一次的买断式逆回购也延续这一方式,使得资金定价更加市场化,更能反映不同机构的资金需求程度。同时也没有固定利率,淡化了政策利率的色彩,7天逆回购利率仍然是核心。
央行再次推出新工具,将对股债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对股市而言,买断式逆回购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债券规模,使得其未来有更多国债通过互换便利工具换给非银金融机构,使得SFISF规模扩容在操作上的可行性提升,有利于股市增量资金的流入;对债市而言,央行的工具箱越丰富,单一工具弹性越足,央行在给投放的时候顾虑可能就会越小。未来,央行投放流动性的灵活度会更高、调控也会更加精准,有利于熨平资金面波动。”肖金川进一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