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控”变“数控” 苏能天山“智能范儿”满满

视频监控覆盖井下,掘进机、采煤机等设备实现远程操控、一键启停,机器人巡检,井下人员精准定位……走进苏能股份天山矿业公司,眼前满是“智改数转”的活力景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矿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以来,苏能股份天山矿业公司始终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以产能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不断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力度,持续提升矿井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在数智融合中实现了从机械化作业到智能采掘、从手工操控到程序自控、从人工巡查到机器巡检、从现场盯防到远程管控、从人工分析到智能决策的华丽转型,企业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人机交互,智能采掘

在苏能股份天山矿业公司721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随着操作人员按下“一键启停”按钮,采煤机、刮板运输机、转载机、破碎机、胶带输送机依次开启,滚滚乌金落下,顺着皮带源源不断奔向地面。

“如今在地面,动动手指就能采煤,这是我刚参加工作时想都不敢想的。”该公司综采一区机电副区长魏丕军兴奋地说。

动动手指就能采煤?其秘诀就藏在“记忆截割”中。魏丕军告诉记者,当智能化系统启动后,工作人员会首先操作采煤机完成第一刀截割,并完整记录下整个过程;第二刀开始时,采煤机便会把第一刀留下的动作轨迹当作“示范”,然后“依葫芦画瓢”,将工作人员从单调、重复、危险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

“不仅如此,当采煤机在‘记忆截割’中遇到复杂地质构造时,还可以通过人工干预,让操作变得更加灵活。”魏丕军一边说,一边打开人机交互界面。只见红绿相间的“Z”形曲线交织密布,跟随采煤机的推移轨迹不断向前伸展,红色代表自动运行,绿色代表人工干预。记者粗略估计,红色部分至少占整条曲线的90%。

与此同时,该公司引进先进的掘锚一体机,在原有掘进机上加装智能化控制系统,使煤巷、岩巷、半煤岩巷的掘进、支护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

打通“堵点”,高效运输

一直以来,苏能股份天山矿业公司井下为了生产需要,经常出现“抢车皮、占车皮”的现象,这不仅容易造成车辆供应紧张、急用时没有车辆可领的问题,还有可能影响生产计划。

该公司掘进一区区长王春桂告诉记者:“以往,一个班的支护材料运到工作面,至少需要3至5人,尤其是卸锚杆锚索,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安全风险。现在有了好帮手,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

王春桂口中的“好帮手”,指的是有井下“快递员”之称的单轨吊柴油机车。这种设备通过径向柱塞马达静液直接驱动,具备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能够做到手机远程下单、人料自由配送、自动开启风门、智能切换岔道,可以实现物资装卸运输的点对点精准定位。

主煤流运输方面,由4台皮带机组合而成,连接地面主运、南主井、1煤采区与5煤采区4块区域,总长4000米的超长皮带,是该公司智能化建设的又一亮点。

“矿内一共有11部皮带,其中地面4部、井下7部,它们的生产厂家、型号和性能各不相同,在生产中时常遇到原煤卡堵、皮带跑偏、异物掺入等情况。为避免意外发生,我们利用万兆工业以太环网远程采集现场数据,为设备加装了液压自动卷带张紧装置,同时借助四相线变频控制技术和AI监控功能,让设备不仅运行起来更加稳定流畅,还能做到无人值守、智能联动。”皮带工区技术员高彦军说。

AI识别,协同监管

走进苏能股份天山矿业公司智慧调度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一块巨大LED拼接屏赫然而立;各类监测数据和视频图像在大屏上实时动态显示,将井下一举一动尽收眼底;8个分布式智能调度座席分区设置,既能满足多业务独立管控的需要,又能做到一键随时调取。

“通过这块大屏幕,我们不仅可以实时观察井下采煤机、液压支架等设备的性能及工作状态,还能监测工作面瓦斯浓度、粉尘浓度等数据。”调度室主任邹龙告诉记者,他过去每天都要下井巡检,如今在非值班的情况下,不用下井也能随时掌握井下安全生产情况。

在此基础上,该公司为井下监控系统添加AI识别功能,在南主井等特定区域安装了巡检机器人和固定值守机器人,可以精准识别出矸石、锚杆、道木、铁管等有可能引发故障的锐利异物,以及人员跨越皮带等违章行为,最大限度降低运输过程中的非正常停机时间。

随着5G数据传输技术的广泛运用,苏能股份天山矿业公司不断加快构建“一张网、一张图、一朵云、一平台”智能化格局,有效打破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逐渐形成包括位置服务、协同设计服务、组态化服务、三维可视化仿真模拟、矿山工程及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样化特色模块群,实现了生产、调度、机电、安全、地质、测量、一通三防等主要专业在内的线上协同工作,使矿井智能化综合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子敏

编辑:newshoo
AI 文章概述
*本回答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
    热门新闻
      24小时热榜
      日榜 | 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