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发现】海博思创:储能系统龙头迎来下游需求爆发

海博思创(688411)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电化学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提供商。公司产品技术领先,2021年至2022年连续两年位列国内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排名首位,在2023年位居第二,稳居储能集成行业领先地位。受益于国内储能市场爆发,公司近年来业绩快速增长,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CAGR(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77%和91%。

国内储能稳健增长,海外储能需求爆发。国内市场方面,电力市场促进大储收益模式扩张,产业链价格降幅趋稳。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101GWh,同比增长108%,依然维持较高增速。展望后续,国家能源局发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进入电力领域,储能收益模式有望扩张进而进一步刺激装机增长。同时,各地政策促进配储比例和时长进一步增加,叠加现货交易区域扩大和容量租赁政策,需求有望继续增长。机构预计2025年国内大储装机同比增长30%。价格端看,2024年10月至12月储能系统集成价格均出现反弹,11月至12月储能EPC(工程总承包)价格连续两月回升,价格企稳信号已现。海外市场方面,欧美需求高增,新兴市场多点开花,预计2025年海外大储翻倍增长。海外光储降价推动IRR(内部收益率)大幅提升,美国、英国等储能备案量创新高,中东、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大项目密集落地,需求开启爆发式增长。技术上,储能系统一体化成为趋势,大组串大电芯为主流,构网型储能渗透率逐渐提升;价格上,市场分化明显,竞争相对激烈,格局未定。

公司储能系统集成业务全应用场景覆盖,性能卓越且同业领先,具有多重竞争优势。公司储能系统集成产品分为能量型、功率型和用户侧三大类,能量型储能系统为主要产品类型,主要应用在独立储能场景。公司核心技术领先市场,产品显著降本增效:公司核心技术自研,独立开发“高精温控+主动支撑”技术,储能SOC(荷电状态)估算精度误差小于3%,可优化储能系统配置,做到稳定性和高效率,有效实现成本降低。公司自动化改造持续推进,提效降本双管齐下:公司持续推动产线自动化升级迭代,将购买搬运、焊接机器人和AGV(无人搬运车)等自动化设备,应用等离子自动清洗、电芯自动涂胶、大功率激光焊接及自动检测新型生产工艺,降低产线员工的劳动强度。同时,利用电芯智能立体库、大数据平台技术、MES系统管理物料、设备及产品,实现数字化智能生产,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追溯。通过促进柔性化和自动化生产,降低人工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深度绑定下游优质客户,品牌优势积累深厚:公司与中国华能、国电投、华润电力等建立深度合作,央企发电集团对储能质量要求高,溢价支付能力强,使得公司国内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

公司固态电池及PCS(储能转换器)研发生产进度加速,全产业链自研自产前景可期。公司目前生产电化学储能所需要的电池单体、PCS及升压变流舱(小批量应用自产PCS产品)、消防灭火装置为对外采购,储能系统的其他关键零部件包括BMS、EMS、功率协调控制器、云平台,均为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同时,公司于2023年四季度实现组串式PCS自研自产。公司积极布局半固态锂离子电池集成研发项目,目前已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公司海外储能布局持续加速,海外订单及收入逐步起量。公司自2019年以来开始进行海外储能布局,在2023年至2024年与多位海外头部客户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公司计划大力发展海外储能业务,海外业务营收占比有望提高。预计2025年海外出货从0.4GWh提升至2GWh—3GWh,海外毛利率可维持35%左右,进一步改善盈利结构。

华福证券表示,公司为储能系统集成领军企业,积极发力固态电池及PCS产品全产业链布局,同时积极发力海外业务,有望打开增长空间。预计公司2024年至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2.70亿元、120.70亿元、174.70亿元,CAGR为4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7亿元、8.05亿元、11.13亿元,CAGR为31%;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3.6元、4.5元、6.3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东吴证券表示,全球光储市场高景气,公司储能系统国内增速确定,海外持续布局,已实现0—1突破,预计明后年出货持续高增,盈利能力随海外市场拓展有望继续提升。预计2024年至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5亿元、9.3亿元、12.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5%、43.0%、34.1%。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记者 刘希玮

(风险提示:本栏目旨在介绍相关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不构成投资建议。)


编辑:newshoo

相关阅读:

AI 文章概述
*本回答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
    热门新闻
      24小时热榜
      日榜 | 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