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内卷”中挖掘结构性机会
2025年以来,“反内卷”政策密集出台。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求是》杂志刊文《深刻认识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亦多次发声。与2015年供给侧改革不同,本轮政策更聚焦于中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光伏、锂电、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
“从‘自律’到‘行政干预’,行业‘反内卷’逐步升级。”上海一券商分析师9日向《大众证券报》记者表示,“从光伏到新能源车,从钢铁到储能,政策引导下的行业出清与技术升级,正被市场视为新一轮投资主线。”
“反内卷”政策路径渐明
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到,面对市场供需失衡,国内十大光伏玻璃厂商决定集体减产30%。6月30日,上海有色网报道称,部分玻璃企业原定减产规模仅有10%左右,但此规模尚不能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故头部企业计划增大减产量,预计使本轮减产规模达到30%;预估7月玻璃供应量将减少至45GW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6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该修订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在大型企业等经营者滥用自身优势地位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方面,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修改为:“大型企业等经营者不得滥用自身资金、技术、交易渠道、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要求中小企业接受明显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条件和违约责任等交易条件,拖欠中小企业的货物、工程、服务等账款”。同时,将行政处罚机关的层级提高至“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监督检查部门”。
在投资机会方面,天风证券分析师吴开达表示,“反内卷”行情如果发展顺利,可能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政策催化下的预期(幅度可能较小);第二阶段,定价资源品价格上涨;第三阶段,定价资源品高价横住的时间。目前,投资者或预期类似2016年至2017年供给侧改革带来的资源股行情,但是目前行情尚在预期阶段,后续仍需观察政策落地和产能出清情况,如果没有真实的出清,行情可能不会有后续两个阶段。
吴开达进一步分析,这次“反内卷”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本次“反内卷”行情主要目标不是钢铁、煤炭,而是有民企参与,关系地方就业、税收的制造业(例如光伏、汽车)。虽然第一波行情会因为学习效应预期发酵,但后续如果希望类似2016年至2017年的煤炭指数展开第二波、第三波较大的超额行情,那么,政策落地情况需要验证,产业供需格局需要看到实质的好转,如果没有,可能只有短暂的第一波预期驱动行情。二是资本市场有很强的学习效应,有了2016年至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行情、2020年至2024年煤炭板块“碳中和”行情的经验,市场可能不会简单按上述行情演绎。
“反内卷”行情持续时间或有限
从近段时间政策涉及的“内卷式”竞争行业来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质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通用设备、汽车、医药或存在“内卷式”竞争问题,券商预计接下来“反内卷”或将针对这些重点行业展开。
整体来看,扩内需政策空间有所收窄。在此背景下,若“反内卷”持续推动需要关注地方财政、稳增长、稳就业等方面问题,后续仍需跟踪观察“反内卷”政策实际落地情况。
中邮证券分析师袁野表示:“通过跟踪煤炭、光伏行业相关产品价格,目前市场已经反映了相关行业‘反内卷’政策预期,相关行业产品价格已经率先修复,如焦煤、螺纹钢、多晶硅等。若后续政策符合预期,相关行业加速产能出清,市场或真正定价供给侧出清,产能无法恢复,煤炭、光伏、汽车等行业产品会高位运行的时间,仍存在投资机会;若后续政策不及预期,谨防抢跑行业的价格回调风险。”
那么,如何看待“反内卷”行情的持续性?
华安证券分析师郑小霞认为,这是个短期的主题机会,空间和持续时间都将有限。本次“反内卷”不能简单等同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政策背景、行业范围、政策目标、举措及时间持续性上均存在巨大差异。这决定了治理效果显现可能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需要景气度快速改善而提供行情实际支撑的相关板块而言,仅能体现出短期催化效果,但难有基本面支撑。
不过,也有券商认为,“反内卷”政策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明确的产业升级方向,但投资逻辑需从“周期博弈”转向“价值重估”。建议优先布局技术领先、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同时警惕政策执行偏差带来的估值波动。记者 张曌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版权声明:凡文章来源为“大众证券报”的稿件,均为大众证券报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大众证券报”。
- 广告/合作热线:025-86256149
- 举报/服务热线:025-8625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