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 中联重科世界机器人大会秀成果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智能更智能”为主题,汇聚了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顶尖智慧与前沿技术。作为全球装备制造领军企业,中联重科以智能制造以及智能机器人研发的综合视角,和与会嘉宾分享了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落地,全面呈现从“环境适应机器人”到“机器人适应环境”的发展,展示了中联重科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未来规划,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范本。

▲中联重科中科云谷总经理曾光出席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并作主题发言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分为“产业发展、创新应用、技术融合”三个篇章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论坛的主题演讲中,中联重科是唯一一家已经在A股上市的整机企业,且是创新应用篇唯一一家中国企业。

中联重科中科云谷总经理曾光介绍,中联重科是工程机械行业最早应用机器人技术的公司之一。早在2006年,中联重科起重机械工厂率先引入可编程工业机械臂,主要用于起重机零部件的焊接作业。

从2019年开始,中联重科大规模使用具备感知与移动能力的自适应机器人,主要是带视觉和力触觉识别的机械臂、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等。位于湖南长沙的中联智慧产业城,集成建设了300多条智能制造生产线,使用了超过2000个工业机器人,从钢板入库,到出库,再到下料、焊接、机加、涂装、总装,整个流程通过二维码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与调度。

“整个工厂的几千个机器人像一个交响乐团一样,每个乐手可以在不同的曲目中演奏不同的音符,又由乐团指挥统一指挥调度。这个乐手就是自适应机器人,乐团指挥就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工厂随时切换生产不同型号的产品,真正做到‘按需生产、灵活应变’,是全球首次实现的多品种、小批量的重型装备超大规模敏捷制造,自适应多环节的生产流程,加工对象多元化,可执行多路径工艺路线。”曾光介绍。

▲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智能制造

中联重科于2024年开始探索使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截至目前,公司已研制了三款人形机器人,包括两款轮式和一款双足版本。

▲中联重科目前已研制三款人形机器人

中联重科目前已有数十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作业,在机加、物流、装配、质检等环节开展试点。在物流环节,它能在工厂内进行搬运,为装配环节上下料,同时进行组装及零部件预装配;在质检环节,它可利用自身携带的视觉系统及专门的质检设备对零部件进行检测。

▲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装配产线作业

同时,中联重科已建设拥有近百个工位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开展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并打造了中科云谷具身智能平台,含云端超脑、大小脑端到端算法模型,以及从数据采集、处理、标注到模型训练、测评、推理部署的整套工具链,连接所有的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保障机器人的自进化和闭环运转。

▲中联重科中科云谷具身智能运营中心

曾光在发言中进一步阐述了中联重科对于未来工厂的构想:通过软硬件协同进化形成新的生产模式,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集群协同作业,从现在的多品种、小批量的超大规模敏捷制造,进化到未来的单件个性化定制,打造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的新型智能工厂。

人形机器人进工厂,绝非仅仅将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直接转换为机器人执行。这一变革需要依据人形机器人的独特属性,对制造工艺及相应管理体系进行重新考量与优化。具体而言,即在先进工艺的基石上推进自动化,在精益生产的框架内实现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完善的数据治理机制下迈向智能化阶段。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并非简单的相互替代关系,而应以制造业的核心目标:提升质量、增强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库存为导向,构建协同共进、有机融合的模式。

在国家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重点方向的背景下,中联重科的战略布局与国家高度契合。未来,公司将持续融合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的集群协同作业,拓展智能制造新边界,构建未来产业“第三增长曲线”,为工程机械行业乃至中国制造业重塑发展范式。

刘成坤

编辑:gloria
AI 文章概述
*本回答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
    热门新闻
      24小时热榜
      日榜 | 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