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沃斯:“蛰伏”只为高飞
伴随着机器人概念的火热,“扫地机器人第一股”科沃斯股价自7月14日以来,便拽着5日均线向上猛拉。其间不断刷新年内收盘价新高。拉长时间来看,自今年4月中旬以来,科沃斯股价涨幅已近翻倍。悄然间,其总市值重新站上500亿元,并完成了对老竞争对手石头科技的反超。
“扫地茅又回来了?!”投资者为之雀跃。但种种迹象显示,除了“扫地茅”的名号,这家来自苏州的企业似乎有更大的筹谋。
在二级市场上备受投资者青睐的背后,是科沃斯以“蛰伏”之智,谋“高飞”之篇的久久为功。这家头顶“机器人”光环登陆A股,却一度被市场质疑“含科量”不足的企业,正用一组组亮眼的财报数据和一次次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不断擦亮自身的“硬科技”底色,诠释着“聚焦主航道”这句话的含金量。
“蛰伏”的艺术
二级市场的光鲜背后,明面上的胜负手是业绩。
在7月14日股价启动前,科沃斯刚刚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报告期内归母净利润或将超过9.6亿元,同比增长或将超过57%。
结合公告中的信息以及此前的一季报来看,科沃斯二季度的业绩表现不俗:单季度营收同比增速或将超过4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或将超过55%。这一成绩,在多家券商的研报中被解读为大超预期。
今年以来,科沃斯所处的清洁电器赛道表现亮眼。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前6个月我国清洁电器线上零售量达1147万台,同比增长33.7%;线上零售额达162亿元,同比增长37.4%。据其统计,今年上半年清洁电器销售额同比大增30%,远超家电整体9.2%的同比增速。
其间,以旧换新“国补”的助力不容小觑。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上半年消费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其中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智能家电的消费增长仍然较快。
而能够顺利抓住以旧换新“国补”带来的红利的秘密,藏在了科沃斯的业绩预告中:“创新产品组合”“多价格带布局”“线上线下并重”……这些关键词,成为科沃斯阐述公司之所以在业绩上取得突破的原因。
从科沃斯发布的“6•18”战报或可窥见端倪。今年大促期间,“科沃斯”“添可”双品牌全渠道GMV高达32.5亿元,稳居清洁电器行业第一;“科沃斯”滚筒洗地机器人销售量占大盘比例超过20%,总销售量超过31万台;在竞争激烈的5000元以上价位的高端市场,“科沃斯”扫地机器人销售量、销售额占比更是双双超过了44%。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在大促到来前,科沃斯全面“焕新”,围绕拳头产品精准“蛰伏”。以“科沃斯”为例,2025年上半年,其不仅推出了搭载自研OZMO ROLLER恒压活水洗地技术的高端旗舰地宝X9 PRO,以及面向中高端市场的地宝T80,还在2000元价位段上推出了极具竞争力的新品地宝mini。
(“科沃斯”地宝mini)
“蛰伏”的艺术也体现在渠道端。线上,科沃斯和石头科技打得难解难分;线下,完全进入科沃斯的主场。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扫地机器人线下销售量同比大增111.98%,而“科沃斯”以近50%的表现一骑绝尘。同期,“添可”在洗地机领域的线下市场占比更高。
线下门店的布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2018年起,科沃斯便启动线下门店改革,全面推进新零售系统,旨在打造智能化销售终端。到了2023年年底,“科沃斯”国内线下销售网点数量突破2500家,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零售门店覆盖率达84.2%;“添可”累计搭建近800家全国线下销售网点。2024年,科沃斯通过设立“科沃斯”“添可”双品牌联合店的形式,进一步提升线下销售网点的店效与人效。截至当年底,双品牌联合店数量已近百家。
亮出更多“底牌”
今年上半年,因“蛰伏”而带来超额收益的不仅是科沃斯的清洁电器主业。在以旧换新“国补”鲜少触及的两个产品领域——商用炒菜机器人和智能割草机器人的业绩同样迎来绽放,这也为科沃斯未来的发展增添了更多不惧周期的底气。
7月20日,在苏州对阵镇江的一场“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焦点战的场外,一排排动作整齐划一的白色炒菜机器人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一人操作多台机器,几分钟就能完成一道大厨级菜品,还能自动清洁……不俗的出餐效率,令这些“机器人大厨”出尽风头。而它们正来自“添可”旗下的“食万”。
时间回到2021年,当一身“酷黑”的“食万”料理机首次出现在消费者眼前时,没人会想到,这款试图让厨艺小白“秒变”大厨的产品如今会如此火爆。
而引燃“爆点”的是一场由“C”(消费者端)到“B”(商用端)的转变。
“这还是用户给了我们启发。”科沃斯大中华区公关总监马宪彬告诉记者,几年前在复盘后台数据时,一位每天要炒上百份菜的消费者引起他们的注意。待见到这名特殊的顾客后,科沃斯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对方竟然是用“食万”料理机摆摊做起了生意。
为何不索性把料理机从C端拓展到B端?为探寻中餐数字化、标准化的可能,2023年,“食万”在商业化拓展上迈出关键一步——旗下“食万星厨”在上海首次面向餐饮企业启动招商加盟。当年的财报显示,在“食万”数字美味化、烹饪智能化及控制精细化等方面,科沃斯提交了208项专利申请,其中有95项为发明专利。次年,科沃斯再次提交148项与“食万”有关的专利申请,其中有71项为发明专利。
黄浦江畔的一次振翅不久后在平江河边掀起了一场产业革新风暴。乘着万亿餐饮市场迎来效率与成本的革命性升级东风,经过持续的技术升级与产品迭代,逐步研制出一套可复制的解决方案的“食万星厨”在2025年迎来业绩爆发:上半年,这款售价15800元的商用炒菜机器人已经卖出约1000台,合作商家数量突破200个。照此测算,2025年“食万星厨”的销售量或将达到去年的5倍。
(“食万星厨”最新产品)
据马宪彬介绍,海外市场正成为“食万”瞄准的下一个“爆点”。“这既是科技层面的走出去,也是中国餐饮文化的一次出海遨游。”他表示。
着眼于海外市场,科沃斯正为新一轮业绩裂变酝酿着动能。在出海方面已小有所成的智能割草机器人为这场探索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在今年初举办的CES 2025(全球消费电子展)上,科沃斯发布了旗下智能割草机器人最新旗舰型号GOAT A3000 LiDAR。这款产品在RTK感知系统的基础上加入双激光雷达,结合LELS定位技术,识别、导航、避障更精准,再借助32V电池提供的强大动力,轻松驱动双刀盘运转,使工作效率达到初代产品的3倍。
智能割草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广阔。中国银河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24年全球智能割草机器人销售量为38.4万台,渗透率为1.9%,预计2029年销售量将达到339.7万台,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增长率达54.7%。财报显示,2024年,科沃斯智能割草机器人发展势头强劲,报告期内海外收入和销售量同比分别增长186.7%和271.7%。
(智能割草机器人)
擦亮“硬科技”底色
手握越来越多的底牌,科沃斯在向“新”之路上愈发大胆。
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一组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令与会嘉宾沸腾: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同一天,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湖州南浔,一家名为擎鼎具身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的企业注册成立。企查查数据显示,该企业经营范围涉及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服务消费机器人销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等,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科沃斯是其唯一股东。
科沃斯和南浔的牵手有迹可循。今年7月底,科沃斯和当地政府签约,将共同推进机器人核心部件及机器人本体制造项目落地。签约信息显示,该项目主要聚焦机器人未来产业相关的传动、减速、关节等核心部件及各类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的研发与制造。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投产后预计可年产各类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约2000万件、产值超过10亿元。
签约现场,科沃斯董事长钱东奇豪迈表态,争取未来将位于南浔的机器人产业项目做到百亿级规模。
消息传出后,有投资者感慨,公司名称带了这么多年“机器人”,如今的科沃斯终于称得上是根正苗红的机器人概念股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在这一领域,科沃斯已不是新手。财报显示,2023年,科沃斯在机器人三维空间理解、交互及AI算力等方面,就已提交了123项专利申请,其中包含81项发明专利。
2024年,科沃斯继续加快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速度。截至去年年底,公司在机器人技术的三维空间理解、交互能力、AI算力、多模态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方面,已提交152项专利申请,其中在具身智能领域已提交52项专利申请(15项为发明专利)。
不知不觉间,科沃斯已经完成了在AI、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初步探索和技术积累。对科沃斯而言,这场以“新”为驱动的技术变革绝非简单的加加减减,而是始终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基。
“机器人的价值是要让用户尽量感知不到其存在。”马宪彬告诉记者,在科沃斯,无论是扫地机器人、洗地机还是炒菜机器人、智能割草机器人,所有产品遵循的都是这套理论。“围绕具身智能领域,我们内部一直在探讨,究竟怎样的一种形态才适用于当下消费者的需求。”他表示。
对于科沃斯“以用户为中心”的追求,“添可”CEO冷泠曾在AWE2025(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展会期间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在他看来,AI应该成为家电的“器官”,AI技术的应用也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添可’不会为了营销而强行加入AI功能,而是会基于用户的实际需求,逐步引入AI技术。”冷泠以“食万天工”大模型举例,该模型能根据用户的口味和食材生成个性化的烹饪方案,从而解决传统烹饪中存在的口味调整、食材替代、火候控制、烹饪流程等诸多问题。
清楚优势的边界,清楚能力的边界,但不固步自封,而是勇于破“界”,这或许才是科沃斯业绩、股价双丰收背后的秘密。
记者 陈陟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版权声明:凡文章来源为“大众证券报”的稿件,均为大众证券报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大众证券报”。
- 广告/合作热线:025-86256149
- 举报/服务热线:025-8625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