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行情展望: A股市场将呈N型震荡上行
9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呈现普涨走势,港股延续前期反弹态势,市场整体上攻节奏未改。截至30日收盘,上证综指三季度涨12.72%,报3882.78点;科创50指数三季度涨49.02%,报1495.29点;深证成指三季度涨29.25%,报13526.51点;创业板指三季度大涨50.40%,报3238.16点。A股市场演进脉络清晰,由科技股全线主导,AI与半导体成为最强主线。四季度已至,在前期涨幅基础上,市场将如何演绎?《大众证券报》记者专访了资深市场人士李大霄、方正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胡国鹏、巨丰投资首席投顾张翠霞、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
A、市场热度不会降低
《大众证券报》:前三季度A股走出“先抑后扬”的慢牛态势,尤其创业板指三季度单季大涨超50%,这股热度能否持续?
李大霄:关键在于政策与资金的双重共振。政策端“活跃资本市场”不是口号,平准基金扩容、交易制度改革等举措落地,养老金等长线资金加速入市。资金面更具历史性意义。2月债券市场见顶后,资金从债市、储蓄持续转向股市,股基发行从极冷到限购,外资也从“不可投”转为加仓中国资产。只要资金趋势不变,热度就有支撑。
杨德龙:补充两点,一是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产业更替,传统行业低迷与科技产业欣欣向荣形成对比,资金必然追逐代表未来的领域;二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人工智能如同当年的互联网,正赋能各行业,催生大量投资机会。前三季度科技股市值占比已超银行等传统行业,这不是短期炒作,而是长期趋势的体现。
胡国鹏:从市场逻辑看,上半年是流动性驱动的估值修复,三季度转向科技主线的趋势强化,这与“新质生产力”战略深化密切相关。政策通过“并购重组六条”简化审核、科创板允许AI企业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直接把资金引向硬科技,主线就清晰了。
张翠霞:数据能印证这一点,北向资金上半年流入738亿元加仓科技与金融,两融余额突破2.29万亿元,“存款搬家”现象显著,加上“新国九条”夯实制度基础,政策与资金形成了完美合力。只要这些数据不出现逆转,热度就不会突然降低。
B、当前还在牛市上半场
《大众证券报》:既然资金和政策都有支撑,四季度走势震荡会不会加剧?3900点附近的压力怎么看?“N型”的“上行段”大概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杨德龙:当前肯定还在牛市上半场,第二波行情刚启动不久。沪指在3900点附近震荡很正常,毕竟涨了这么多,需要消化获利盘。但从时间上看,这轮慢牛有望持续2—3年,现在只是“初期阶段”。政策还会加码,比如“十五五”规划细则要落地;资金还在流入,居民储蓄搬家、外资回流都没停。“N型”的震荡是“倒车接人”,不是见顶,只要不跌破3400点这个关键支撑,后续上行就有保障。
张翠霞:慢牛格局会延续,但波动率确实会加大。四季度是政策“密集落地期”,美联储降息能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国内“十五五”规划也会明确,这些都会成为“上行段”的催化剂。震荡不是风险,反而是布局机会,比如科技股回调时,就是低吸的窗口。
胡国鹏:我们维持“震荡蓄势、结构为王”的判断,普涨很难再出现,但上行趋势不变。一方面,美联储降息打开了全球流动性空间,外资会更愿意买A股;另一方面,国内四季度可能出台更多稳经济政策,这些都会托底市场。“N型”的关键不是“涨多少”,而是“结构怎么选”,涨多的会震荡,没涨透的会补涨。
李大霄:虽然沪指3800点附近震荡27个交易日、换手超60%,但这不是“压力大”,而是主力在“抬升市场成本”,把不坚定的投资者洗出去,为后续突破3900点做准备。只要不用杠杆、不追题材股,就能扛住震荡,吃到上行的红利。
C、科技还是核心主线
《大众证券报》:既然趋势向好,三季度科技独大,四季度会不会出现主线切换?如果科技还是主线,哪些细分领域能避开“高位风险”?
胡国鹏:科技还是核心主线,但会从“全面涨”转向“分化涨”,往“应用落地+业绩验证”切换。具体看三个方向:一是AI与数字经济、国产算力,比如AI芯片、服务器、数据要素有政策托底;二是高端制造,比如化工新材料,如PEEK材料、高端膜、国防军工,这些领域“反内卷”后,龙头企业盈利在改善;三是景气反转的,比如储能、创新药,经过调整后估值合理了,业绩也开始回暖。
张翠霞:“大科技”是胜负手,细分要抓“五条高景气路径”:一是半导体产业链,晶圆厂年底要投产60—70座,设备、材料如光刻胶会受益;二是AI算力,光模块涨多了,液冷服务器是新方向;三是航天军工与低空经济,“十五五”是战略重点,无人机、卫星互联网有政策红利;四是智能驾驶与消费电子,车载雷达、AR/VR是创新点;五是机器人,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这些核心部件有进口替代空间。另外,券商估值低,也能作为“科技之外的补充”。
李大霄:建议“两条线并行”,兼顾稳健与弹性:一是低估值“金三角”,银行、券商、保险,适合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二是“新蓝筹”,高端制造、新能源龙头,经过三季度调整后,估值回到合理区间,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还能涨。要避开的是微盘股、中证2000这些已经有泡沫的,追高风险大。
杨德龙:AI主导的科技牛会贯穿整个牛市,不会轻易切换,但要注意“从概念到业绩”的过渡——今年炒“人形机器人概念”,明年就要看“有没有特斯拉订单”。四季度可以关注“AI+消费”的落地场景,比如机器人是最佳载体、智能终端;另外,“反内卷”的传统升级领域,比如锂电、储能,基本面已经反转,也能作为“科技之外的配置”;还有贵金属,受益于美联储降息,能对冲震荡风险。
D、中长期要抓“经济转型主线”
《大众证券报》:最后,对中长期市场与投资布局有何建议?投资者该怎么布局才能“踩准长期主线”,不错过慢牛红利?
杨德龙:中长期要抓“经济转型主线”——科技和高端制造。可以参考巴菲特投资苹果的逻辑。现在A股的科技龙头,比如半导体、AI里的优质公司也有这样的潜力。关键是“选对赛道+耐心持有”,别被短期波动干扰,享受经济转型的红利。
张翠霞:中长期看,半导体、AI、军工、机器人这些赛道不会变,投资者要做的是“逢低布局估值合理的高成长标的”,而不是追涨杀跌。另外,要强化产业研究,了解公司的“底层逻辑”才是关键。经济转型下科技自立是长期方向,半导体、AI等赛道趋势不变。投资者要看懂晶圆厂扩产等底层逻辑,逢低布局估值合理的高成长标的,抓住慢牛核心机会。
胡国鹏:四季度是“2026年行情的布局期”,要围绕“十五五”规划和业绩确定性来选。比如“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领域,AI、高端制造、数据要素,这些会是未来几年的政策重点;还有“景气反转”的领域,比如储能、创新药,现在估值低,明年业绩可能超预期。
李大霄:相信中国经济的韧性,也相信资本市场的未来。这轮慢牛要坚守“稳健原则”:一是不追高,买低估值、有股息的股票;二是不用杠杆,用闲钱投资;三是长期持有,别做短线。只要做到这三点,就能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红利。记者 黄都
上证指数、深证成指、科创50指数、创业板指三季度涨幅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版权声明:凡文章来源为“大众证券报”的稿件,均为大众证券报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大众证券报”。
- 广告/合作热线:025-86256149
- 举报/服务热线:025-8625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