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跌停辜负了谁?五问海南华铁

算力“新贵”海南华铁(603300)正在遭遇信任危机。

国庆中秋长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上市公司海南华铁突发公告称,公司此前签署的一份价值36.9亿元的《算力服务协议》宣告终止。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令公司的22万户股东(截至2025年6月底)的心悬在了嗓子眼。

战战兢兢熬过了长假,10月9日开盘,海南华铁股价“一字”跌停,截至收盘,卖一位置仍有26.42亿元卖单正在排队。

 

忽悠式利好?

时间回到今年3月,彼时的海南华铁一度成为市场上的明星公司,原因和一份价值超过36亿元的协议有关。

相关公告显示,海南华铁全资子公司海南华铁大黄蜂建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华铁大黄蜂”)与杭州某公司签订了《算力服务协议》。双方约定,由华铁大黄蜂为该公司提供为期5年的算力服务,预计合同总金额高达36.9亿元(含税)。

消息一出,海南华铁的股价被引爆,连收3个涨停板,其中两个为“一字”涨停。而今年以来,借助算力的东风,海南华铁股价水涨船高,屡屡刷新股价历史纪录。与此同时,公司的股东户数也从2024年年底的不到5万户一路攀升至2025年3月底的213192户。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股东户数已突破22万户。

时隔仅半年,当初这些慕名而来、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满满的投资者却又开始争夺离场的机会。

“能出来吗?我已经挂隔夜单了!”“可以当韭菜,公司不能没信誉!”“股民们,一起告海南华铁!”……在海南华铁的股吧内,弥漫着哀愁与怨愤的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与跑步进场的投资者向背而行,海南华铁的重要投资者却完成减持套现。Wind数据显示,今年3月底,牛散“章盟主”(章建平)跻身海南华铁前三大股东之列,报告期末持股比例为4.23%,参考市值约为8.99亿元。但到了5月,章建平持股比例已降至4%以下。到了半年报时,章建平已从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

9月30日,上交所已向海南华铁下发监管工作函,就公司重大合同终止相关事项明确监管要求,涉及对象包括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事件的整个过程呈现‘利好发布→股价飙升→股东减持→订单归零’的典型链条,已具备‘忽悠式利好’的明显特征。”上海市信本律师事务所赵敬国律师10月9日对《大众证券报》记者表示,“鉴于监管已下发监管工作函,若无进一步证据表明公司履约意愿及客户真实存在,市场将其定性为‘忽悠式利好’并不为过。”

五问海南华铁

目前,仍有多个疑团笼罩在这家曾经的明星上市公司头顶。

首先,合同的突然终止究竟由哪一方导致?按照海南华铁在公告中的解释,是“基于原协议所涉交易及设备的市场环境及供需情况已较签署时发生较大变化”。那么,短短半年时间,设备的市场环境究竟发生了哪些较大变化,致使双方的合作迟迟没有任何进展?

其次,针对半年零订单的情况,在协议签订之初,海南华铁是否对合作细节进行过充分论证,又为何选择和这家公司签订协议?所合作的这家公司是否如公告中所言的具备良好的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该公司此前是否已经依托算力开展相关业务?

最后,在相关订单半年多时间没有丝毫进展的前提下,海南华铁为何主动放弃由对方解除协议并支付巨额违约金(总金额的20%)、补足相关损失的机会,而是选择主动解约,且未提及任何违约金诉求?

海南华铁股价9日的“一字”跌停又辜负了谁?!

带着上述五大疑问,《大众证券报》记者多次致电海南华铁证券部,但公司电话均为忙音。

“要真正减少‘忽悠式利好’割韭菜,需要三方面同步收紧。”在赵敬国律师看来,针对“框架合同”“意向协议”,上市公司端应当设置更加严格的披露要件,比如披露对手方真实身份、履约保障条款、前期订单或资金证明,并同步提示“无强制约束力”风险;而在监管端,交易所可实行“大额合同备案制”,要求公司在披露前提交合同文本、对方资信材料,并对跨界、金额占营收比重过高的合同,强制引入保荐人或会计师专项核查。一旦发现“画饼式”披露,快速启动问询、公开谴责乃至立案调查,形成即时威慑;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建立“高风险公告”交易保护机制,对披露金额超营收30%以上的框架合同,自动标注“R”标识(风险与收益并存)并实行T+0盘中临时停牌,给市场冷静期,同时加强投教,提示“无约束力合同≠业绩”,引导投资者查看历史履约记录、现金流和订单验证,避免盲目跟风。

编辑:wenmeng
AI 文章概述
*本回答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
    热门新闻
      24小时热榜
      日榜 | 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