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观点】1158万大学生今年将毕业,如何实现“人矿”转型?

文/陈嘉琦

“小时候,父母告诉我好好念书,我念得挺好;告诉我要考好大学,我考上了;告诉我要出国留学,我也留学了;回来告诉我,找不到工作。是我错了,你错了,还是谁错了?”

1月4日,在百度财经智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独家出品的【硬观点】直播中,如实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表示,基金、券商行业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如果他再年轻20岁,估计也找不到工作。就业形势严峻,他很能理解当下年轻人复杂甚至愤怒的心情。

2022年11月,16-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7.1%,相比7月19.9%有所回落,但仍处在高位。直播中,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指出,中国正面临经济衰退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并存的局面。去年四季度,全国高校毕业生景气指数仅有0.56,低于1,预计2023年的青年失业率仍将处于高位。

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人口学与城市更新学者毛大庆分析,中国的青年劳动力人口到2030年以后会开始下降,到2040年缺口将迅速放大,劳动力红利大概还能勉强支撑十几年。但如果不利用这段时间产生劳动力红利结构的转型,未来是非常麻烦的。专家们指出,中国亟需提升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实操水平,扭转盲目追逐文凭、人人都想做白领的观念,通过新就业形态创造更多岗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最近年轻人中流行‘人矿’一词,我看到后心里一惊。”管清友说,过去老提劳动力红利,不就是“人矿”嘛。劳动力红利背后是低成本劳动力、血汗工厂以及资源环境的代价,无法持久。中国需要推动人力资源与就业结构的转型,但这个转型也并不容易。

一半以上医学生不从医,要人的就业岗位没有人

2022年,有1076万大学生毕业,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教育部预计,2023年有1158万大学毕业生。当下,中国青年人,尤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曾湘泉指出,GDP增速2022年一季度为4.8%,二季度2.5%,三季度3.0%。当经济实际增长低于潜在增长率时,城镇调查失业率就会上升。11月,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7%,这和疫情造成经济下行压力、有效需求不足有关。

2021年上半年,58同城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接近5。彼时,曾湘泉去青岛做调研,了解到,一家2000人的企业招工很困难,需要雇11家中介公司招工作。而今,58同城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下滑,那家企业也只用一家中介公司了,这一家中介公司还在裁员。

专家们指出,过去两年,政策突然变化导致几大行业的就业萎缩。房地产直接带动就业虽然只占3%点多,但其上下游57个行业所带动的就业占全部就业的40%左右。此外,“双减”政策也造成教培行业的青年就业断崖式下滑。类似的萎缩还出现在互联网行业。

眼下,高校毕业生数据也不容乐观。曾湘泉指出,去年四季度,岗位需求同比下降14.3%,而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增加33%。现在不光是2023届,2022届甚至2021届的毕业生也遇到遇到一些找工作的问题。而疫情防控放开后,岗位需求短期内还不会大幅度增加。

另一面,就业难也与教育求职观念造成的结构性供需错位有关。“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学生就业不好,经济好的时候,大学生就业也不好。”曾湘泉指出,人才供给端的信号错误、管理错误和人力资本投资错误,也导致青年人的结构性失业。中国大学普遍重理论、重概念,轻动手能力,许多就业率非常低的专业不断扩招,出现一些过度教育问题。

“大家都去追一纸文凭,追回来以后发现手里并没有真本事,或者并没有真正的就业‘扛把子’,这导致一大堆的人在大学期间就处在迷茫中,处在‘人生无意义’的状态下,进而又往研究生、更高学历上考,其实仍然不能解决人生有意义的问题。”毛大庆说。

值得注意的是,毛大庆指出,就算没有新冠疫情,由于中国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转变,这几年与未来的几年的就业形势也不会太好。例如到2035年,中国会增加近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未来几年,国家财政压力将急剧增加。此外,中国正在由单一依靠房地产业转型为依靠高端制造、能源、生命科学等支柱产业,所有人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一个14亿人的国家要把一个支柱转成新的几根支柱时,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毛大庆进一步分析,中国从2015年开始研究,逐渐退出房地产进入先进制造业等替代性行业,但仅仅五六年,很难创造出同时产生大量就业与大量利润的行业。未来八年,中国劳动力红利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2030年以后,青年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到2040年缺口将迅速放大。如果不利用今后十几年进行劳动力结构转型,未来经济将非常麻烦。

“很多装备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招工难。最近我走访了几家非常好的养老服务集团,也招不到人。”毛大庆举例,疫情防控放开后暴露出医疗体系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千人对应的三甲医院和病床数量不算落后,但千人对应的医师、护工数量在世界排名约90位,还处在落后国家行列中。而调研中,一家医学院的校长告诉毛大庆,中国医学院的学生转化率还不到45%,55%的医学院学生没有做医生,卖药、卖医疗器械去了。

2023年就业会有所恢复,但不代表收入会大幅提升

毛大庆预判,2023年的就业将有所恢复,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就业率会上升,但是整体就业形势的好转依赖于很多长期因素共同作用。而且,就业转好也不意味着收入会大幅提升,在总体行业利润率较弱的状态下,现在有个工作、能好好工作已经是不错状态。

曾湘泉建议,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通过发现金、涨工资等方式建立收入增长机制,尽量降低周期性失业。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启动加速折旧,给中小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此外,压缩一些扩招后就业率低的高校专业,减少过度教育的问题。

曾湘泉指出,家政行业有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很多工作不是大学毕业就能做得好。他在北京、武汉调研发现,家政工平均年龄在五十多岁至六十多岁,大量普工也招不到人。中国大陆的家政行业有三四十万菲佣进入市场,而国内的保姆普遍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因此,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对接劳动市场时,也应该在专业化、职业化、高质量上做文章。

毛大庆强调,全社会需要一起转变观念。由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调整就业以及薪酬体系,解决职业教育升级及其与未来产业的对位问题。当下,中国职业技术人员和从事金融的白领相比,起薪点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应转变精英观念,中国的职业教育应该要变得高级,专业蓝领人士的收入与社会地位也应变得更高级。

在毛大庆看来,中国需要扭转成才观、精英观。2011年,他前往日本考察了七家养老院,发现养老院里帮老年人洗澡、洗脚、按摩、心里疗愈的日本年轻人,很多是研究生学历。对方告诉毛大庆,干这行、收入不错,又能学到护理、医疗方面的知识,还能行善积德、积累人生价值。“这方面,我们极度的缺乏。我们的就业观,都想当高级白领,都想当高管,都想干一个貌似光鲜的工作,但未来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可能往往是这些行业。”

一个月前,毛大庆见到两位90后创业者,联合设立了一家立遗嘱的线上平台。独居或孤寡的中老年人,可以在平台的协助下立遗嘱、找律师、进行公证。目前,他们已经做了十几个社区,定时定点给独居老人打电话,子女付费,二三十人一家小公司还有盈利。

毛大庆强调,虽然不是人人适合创业,但也可以通过“斜杠”创造价值。《成就斜杠人生》一书提及,2008年金融危机中,许多美国年轻人失业,但人生斜杠就会发现更多生存空间。斜杠的左侧可能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而右侧可能是一份喜欢热爱的事业。人们的就业观中应该纳入人生的意义与乐趣。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都有斜杠的可能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举例,他访谈过的两个年轻创业者,是电子商务专业中专毕业,毕业后先打工,后来找到了做“娃衣”的兴趣,淘宝网店越做越大。小姑娘告诉张成刚,自己每天都笑醒。“我每天出去吃完饭后,就一边玩、一边把娃娃放在某个地方拍照,拍照后、上传到平台,就有人下单了。”

张成刚介绍,随着互联网与平台经济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就业形态。现在,国内新就业形态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电商就业,比如网店店主;二是平台服务市场,比如网约车、外卖骑手;三是在线平台市场,比如程序员、自由职业者可以通过平台接活儿;四是基于社群经济和粉丝经济,比如UP主或自媒体从业者。当下,特别是城市即时配送、网店店主、在线教师等职业,30%多至98%以上的从业者都是大学生。

“怎样定义一个好工作?”张成刚指出,就业市场缺乏高收入、稳定性、权益保障度好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但一些岗位的可得性不错,可能成为劳动者在预算约束范围内找到的最优解就业。比如,数字化运营师、社区团购团长、密室设计师的发展也不错。大学生可以转变观念,打造一技之长,然后主动通过平台对接市场,找到价值发挥的空间。

截止2021年底,外卖员、快递员、网络主播等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已经高达2亿。中国总人口14亿,就业人口7亿,2亿灵活就业人员占总人口14%,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28.5%。而曾湘泉介绍,目前中国传统非正规就业+非标准就业,算下来是2.4亿人,实际规模还要大。现在新就业形态中,社保是较大的制约因素。他建议,中国针对灵活就业建立一套单独的社保体系,同时推动出台平台就业管理条例,给予法律强制性的保障。

张成刚介绍,目前比较突出问题,还有低技能者的工资拖欠与职业伤害问题。针对后者,多地已经开始对职业伤害保险做试点,人社部也出台了“56号文”开始进行分类,后期制度会更加完善。而针对前者,他则建议,劳动监察前置、劳动仲裁可以扩大适用范围。

对于当下考研考公蔚然成风,曾湘泉强调,职业没有高低之分。“大学生一定要改变职业认识和观念。很多人上大学就为了当干部,但中国大部分是科以下的干部。这说明很多人职业成功观出问题了。优秀的人不是官做多大、钱挣多少,而是工作做到了极致。”

编辑:newshoo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