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发布消费提醒 揭穿坑老陷阱 护航银发经济
一边是蕴含巨大潜力的老年消费与服务市场规模的银发经济,另一边却屡现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消费陷阱,理财诈骗、虚假养老项目等“收割”老年人养老金的消费骗局,如何净化银发经济市场,让老年人放心消费、安心养老,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2030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或超20万亿元
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8.3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20万亿元。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早在2024年,国务院便发布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从发展民生事业、扩大产品供给、培育潜力产业、优化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对银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出要求。
发展银发经济方面,《意见》提出在养老服务、文化和旅游、老年用品、适老化改造、智能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打造一批让老年人放心消费、便利购物的线上平台和线下商超。强化老年用品创新,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拓展旅游服务业态等。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出要依法严厉打击以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名目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
今年10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理财公司投资与养老特征相匹配的长期优质资产,通过适当方式参与投资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理财公司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综合考虑养老理财产品所投资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规避“陷阱”
除了推出适老产品,针对目前频频出现的消费陷阱,中消协近日发布消费提醒,帮助广大老年消费者有效规避消费风险,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不少打着“健康讲座”“专家义诊”“免费体验”等活动的幌子,吸引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甚至宣称产品具有“神奇疗效”“包治百病”,这是目前常见的老年人消费市场消费骗局,有些商家为了逃避监管,甚至开启了“私域直播”。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切勿将保健食品替代药品用于治疗疾病。购买时,应认准“蓝帽子”标志和批准文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适宜人群和功能声称。
除了“保健品骗局”,不少骗子更是将目光投向了老年人的养老金,承诺“高额回报”“保本保息”等,实则进行非法集资、养老项目投资骗局。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充分了解产品性质、资金投向、风险等级及合同条款,确保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相匹配。大额投资务必与家人商议,必要时咨询专业机构意见。
此外,在选择养老机构或养老服务时,应实地考察机构资质、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和运营状况。警惕以“预付费”“办卡优惠”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的行为。选择旅行社时,确认其具备合法资质,勿贪图便宜参加“低价团”或“免费游”。旅途中理性购物,避免在导游推荐的购物点冲动消费,购买贵重物品需三思。不轻易泄露个人身份证、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不轻信陌生来电、短信及网络链接,特别是涉及中奖、账户安全、涉嫌违法等内容。接到自称公检法或客服的电话,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中消协相关人士表示:“广大老年朋友在消费过程中注意索要并妥善保管发票、收据、合同、宣传材料等凭证。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组织投诉,或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 朱蓉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版权声明:凡文章来源为“大众证券报”的稿件,均为大众证券报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大众证券报”。
- 广告/合作热线:025-86256149
- 举报/服务热线: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