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稳中有进 内容品质过硬成就商业价值
近日,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大麦娱乐灯塔研究院共同发布《2025中国电影市场及观众变化趋势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动画电影表现突出,国产电影在观众心中的偏好显著提升,更多新用户走进影院。观众对未来的电影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元化、吸引力更极致、口碑更极致、类型更极致、情感更极致的内容成为观众追求的主流。
动画电影表现突出
《报告》显示,截至目前,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已超越2024年同期,达450.1亿元,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
类型片表现方面,2025年动画电影表现突出,上映数量略高于去年同期,《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现象级表现拉升大盘,《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等作品接连上映,大幅提升动画电影票房贡献,剧情片票房贡献也略有提升。相较之下,喜剧、悬疑、动作等热门类型片在供给数量和票房表现上均较前两年有所下滑。未来,电影市场亟需持续稳定地推出题材丰富的优质作品,以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
灯塔研究院线上调研显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热不仅提升了观众对动画电影的偏好程度,其引发的观影热情更持续外溢至其他影片。此后,《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等作品接连上映,延续了国产动画的热度,不负观众期待,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信心。
灯塔研究院线上调研显示,32%的观众更倾向于观看国产电影,这一数字略高于好莱坞电影的31%,标志着国产电影在观众心中的偏好显著提升。65%的观众表示,他们观看国产电影的频率有所增加,这与好莱坞电影的35%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好莱坞电影的观影频率减少比例为17%,显示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国产电影逐步追上好莱坞。
要视听刺激 更要有情感共鸣
灯塔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中国电影市场预估观影人数5.13亿,为近五年最高,更多新用户走进影院;而人均观影频次2.02次有所回落,约六成观众2025年仅走进影院观看1部影片,高频观影观众比例有所下降,未来需要培养低频用户持续走进影院。
截至目前,2025年购票用户中女性占比60%,25岁及以上用户占比85%,三四线城市观众占比44%。购票用户画像愈发向女性、年长人群以及下沉市场倾斜。男性、年轻人群以及高线市场存在拓展空间。
“题材/故事吸引我”“评分高/评价好”是2025年观众入场的最主要动机,与此同时,“视觉特效冲击感强”“感觉制作精良”等视听刺激也是观众观影时看重的要素;除此之外,观众还会因为“感觉有共鸣/被戳到”而进场观影。2025年,观众追求极致的观影体验,不仅题材故事要极致、视听刺激要极致,还呼唤情感共鸣。
灯塔研究院研究发现,2025年上映影片的评分与票房动力(总票房:首日票房)呈显著正相关:口碑越好,票房走势越坚挺,越有机会释放长尾效应。其中,《南京照相馆》以高达50倍的票房动力成为年度最强“长跑选手”;《F1:狂飙飞车》(37倍)、《浪浪山小妖怪》(33倍)和《哪吒之魔童闹海》(32倍)同样凭借扎实口碑实现稳健续航。高分影片不仅赢得观众信任,更在市场中展现出更强的边际延展力与持久生命力。
中国电影市场回归内容本质
对于未来的电影市场,《报告》指出,多元化、吸引力极致、口碑极致、类型极致的内容将成为未来电影市场的方向。内容方面,通过喜剧、悬疑、科幻、动作等热门类型满足多元受众。吸引力方面,片名、阵容、题材、故事的选择尤为关键,需要具备强吸引力,吸引观众入场。此外,还应放大影院观影优势,应对短视频等娱乐活动冲击,补足进口片缺口,提升内容新鲜感,通过年轻化的内容拉动年轻群体。
《报告》显示,2025年的市场已经证明,粉丝经济是“催化剂”而非“万能药”,口碑才是驱动影片长线票房的关键。2025年,越来越多的主流影片开始通过个体叙事引发观众共情,获得更广泛观众的支持。从题材看,悬疑、喜剧、动作、国风动画颇受年轻人青睐,这些类型兼具娱乐性与社交属性。本质而言,青年观众是市场活力的晴雨表,谁能持续产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内容,谁就能在竞争中找到增量。TOP10头部影片中四成影片为高口碑驱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回归内容本质,同时也显示出中国观众的成熟度在提高,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错率在上升,市场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业内专家表示,202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迈向“品质驱动”新周期。在新周期中,衡量一部电影成功的标准不再是单一的短期票房爆发,而是影片能否凭借过硬的内容品质,形成持久的口碑效应与多元的商业价值。展望未来,持续深耕内容,尊重市场规律,方能行稳致远,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记者 朱蓉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版权声明:凡文章来源为“大众证券报”的稿件,均为大众证券报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大众证券报”。
- 广告/合作热线:025-86256149
- 举报/服务热线: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