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赋能“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读懂南京未来产业布局的“金融力量”
“南京、苏州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虚拟现实、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被写入《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去年11月江苏省政府印发)的这些内容,充分彰显出当地布局未来产业的决心。
据悉,南京当前正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并在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例如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正加快建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的碳化硅电子器件已实现规模量产,以国家大科学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为基础的城市算力网建设等项目正积极推进。
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一样,未来产业的布局建设同样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作为银行机构中的“领头羊”,工商银行南京分行近年来在支持当地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勇于担当、不遗余力。
打造“银企”合作典范
众所周知,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随着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对算力的需求也大幅提升。有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末,互联网行业是算力需求最大的行业,科学、政务、金融、工业等行业算力需求也大幅增加。但与此同时,算力资源分布总体仍呈现不平衡局面,难以匹配大规模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应用的现实需求。要让算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建设一张算力网,把不同区域、类型、能力的算力联通起来,让算力像电力资源那样真正实现基础设施化、资源配置化、统一调度化,才能盘活闲散算力资源,提升算力综合利用率,达到真正赋能数字经济的目的,而这正是CENI所具备的能力。未来网络集团正在基于CENI为南京及多地市打造城市算力网打造网络传输底座,提高网络传输效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目前工商银行已与未来网络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多维度深化交流,打造“银企”合作典范。
“近期,我行也在争取一揽子合作,提供包括开户、结算、代发、融资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争取与紫金山实验室及相关成果转化单位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工行上述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
跨越式提升融资额度
运用未来产业前沿技术赋能重构包括农业、制造业、商务、能源、交通、建筑、教育、康养、文旅在内的诸多行业也是自上而下大力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意义所在。近年来,在人工智能(AI)技术的加持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各类智能适老化产品纷纷涌现,“AI+养老”正在成为新的风口。
记者不久前走访的一家以智慧健康养老为核心的国家级示范企业福康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司董事长汪明告诉记者,早在企业创立之初就将“幸福安康、互联互通”的科技因子植入到了企业名称之中,八年多来,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赋能养老产业,每年研发投入金额都在1000万元左右。“说到这里非常感谢国有大行工商银行对我们授信的支持,从最早的1000万元逐步增加到现在的3000万元,而且正在向着1亿元的目标努力。”
记者采访获悉,公司业务主要包括适老化改造、适老化设计和适老化产品。比如公司推出的一款小福在线智能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长者安全守护,专家团队1v1视频健康养老咨询服务,7*24小时真人在线急救,在线老年大学等诸多功能。在银行支持下,公司8年多的努力和积淀也在适老化改造和设计领域取得了新突破。
“每户长者家庭的房屋整体结构都不一样,长者的身体状况和子女的居住状况也各不相同,我们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训练出一个AI模型,通过深度学习我们在过去几年里服务30几万户改造的案例和数据,可以远程给出一个初步的改造方案。”汪明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还无法做到人工智能的全流程服务,仅仅相当于现场测绘的一个辅助设计师,但已经可以初步解决时间空间的问题,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未来通过专业技术的升级赋能,大模型不断的训练,再有1—2年时间,逐步实现人工智能为主,真人辅助不是没有可能的。比如拿手机拍一拍,就能综合评估亿万家庭里面的安全隐患、辅具需求、智能监护,最终形成一整套改造设计方案。”
汪明表示,今年是福康通发展的第9个年头,也是养老产业从政府主导性消费向市场化自主性消费发展和突破的关键阶段,从研发的投入到产品的迭代,再到现金流的补充,公司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据工行上述业务部门负责人介绍,在通过深入走访看到了福康通与民生、养老息息相关的特性后,工行通过科创通道将支持额度从1000万元提升到了3000万元,目前根据企业诉求,也在和支行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方案,实现额度的提升和融资品类上的多元配置。 记者 赵琦薇
结语 >>>
企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兴则城市兴。
工商银行南京分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勇挑重担,积极创新,2020年10月在同业中率先成立科技金融中心 (原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通过持续加大各类资源、政策、机制倾斜,精准服务科创企业,全面赋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展现出了大行担当。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南京分行已服务科创企业超1000户,科创企业贷款余额近250亿元,两年时间实现了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的翻番式增长,同比增幅均超过30%。
记者采访获悉,通过“科创中心+特色支行+重点支行”的“1+1+N”的服务体系,工行科创企业重点客群的合作覆盖率得到极大提升。截至2023年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幅及增量均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增量居全省第二,增幅居全省第一。
南京工行科创中心还聚焦解决科创企业看不懂、银行从业人员不敢做的难点、痛点问题,牵头开展重点行业研究,同时,加强与市科技局、市金融局等政府部门及高新园区的沟通对接,强化金融宣传、产品推广和跟踪服务,科创中心服务客户数量两年时间实现倍增,服务重点行业客户近500户,服务专精特新有贷户超150户,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有贷户超400户。
不同于传统逻辑的评估过去,工行科创中心的逻辑是面向未来,更多评估的是企业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希望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科创企业营销服务体系与企业一起相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