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市场回暖 二级债基配置价值凸显
近段时间,随着A股行情震荡回升,也带动了含权产品快速回暖。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12日,今年以来,全市场共有近95%的二级债基实现了正收益(不同份额分开计算)。(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1.1-2024.11.12)
二级债基受到投资者青睐,与当前市场环境、投资者风险偏好和产品特性有关。
一方面,A股经历了9月底的大幅反弹、10月的窄幅震荡后,11月迎来震荡上行。截至11月12日,万得全A较上年末上涨17.08%,其中,9月份万得全A指数上涨了22.21%,10月份微涨2.28%,11月则上涨了5.75%。这也带动了含权产品快速回暖。(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1.1-2024.11.12)
另一方面,长期来看,随着市场利率水平的不断下行,很多投资者想要在“求稳”之余再进一步“求进”,希望产品能兼具收益弹性。
作为债券型基金的一种,二级债基具备攻守兼备的特点。从投资比例来看,二级债基80%以上仓位投资于债券市场,同时也可小幅参与权益资产投资,比如二级市场直接买卖股票。这意味着,在债券的票息收入基础上,或可满足投资者求“稳中求进”的需求。
中银基金旗下的中银稳健添利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中银稳健添利)正是一只二级债基产品。该产品配置比例不低于80%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构成底仓,增加组合的防守性;并配置比例不高于20%的权益资产,增加组合的进攻性,力求提高收益弹性。
从业绩表现来看,二级债基承接了投资者求稳兼顾求进的投资需求特性,在长期收益中有较好的体现。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拉长时间看,近10年来,在各类债券型基金中,普通债券型基金(二级)(A类)的净值增长率平均值达到60.06%,高于同期长期纯债债券型基金(A类)47.47%的收益率。(数据来源:银河证券,统计区间:截至2024.11.08)
作为一只二级债基,中银稳健添利的长期收益显著。据基金三季报数据显示,自2013年2月成立以来至2024年9月30日,中银稳健添利A的累计收益率已达到95.87%,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5.32%,显示了出色的长跑能力。与此同时,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银稳健添利A过去五年、三年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9.54%、8.8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8.14%、5.97%,也均取得了超额收益。(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4.9.30)
投资策略上,中银稳健添利定位为较低波动策略二级债基,力争在控制最大回撤的目标约束下,实现产品净值的稳健增长。一方面,产品在获取债券票息的基础上也非常重视各种交易策略,通过把握市场上的收益率曲线,力争抓住各种结构性机会来给组合提供收益。另一方面,重视相对风险收益的比较分析,配置低估值的品种,力争增厚收益,为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持有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自公司成立以来,中银基金投研团队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和严谨的风险管理,不断提升投研实力、丰富产品线,力争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取稳健收益,持续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业绩回顾:
中银稳健添利A于2013年2月4日成立,陈玮于2014年12月31日管理该基金。基金近五年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2019年度7.59%/1.31%;2020年度4.36%/-0.06%;2021年度4.87%/2.10%;2022年度0.14%/0.51%;2023年度3.61%/2.06%;2024年上半年3.24%/2.42%;2024年三季度0.29%/0.26%。
中银稳健添利C于 2018 年4月12日成立,陈玮于2018年4月12日管理该基金,基金近五年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2019年度7.23% /1.31%;2020年度4.02%/-0.06%; 2021年度4.62%/2.10%;2022年度-0.05%/0.51%;2023年度3.45%/2.06%;2024年上半年3.17%/ 2.42%;2024年三季度0.24%/0.26%。
中银稳健添利E于 2019年3月15日成立,陈玮于2019年3月15日管理该基金,基金近五年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2019年度4.41%/0.94%; 2020年度3.92%/-0.06%;2021年度4.53%/2.10%;2022年度-0.08%/0.51%; 2023年度3.41%/2.06%; 2024年上半年3.13%/ 2.42%;2024年三季度0.24%/0.26%。
明芳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在少数极端市场情况下,基金投资存在损失全部本金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并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