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以科技为犁,深耕服务沃土,用科技服务好人民
作为金融央企和行业头雁,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股票代码:601628.SH,2628.HK)正以数据为种,以科技为犁,深耕服务沃土,在理赔速度、服务体验等领域实现全面升维,将冰冷的保单契约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人情温暖。
中国人寿以人为本,全面升维服务体系
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是中国人寿以科技重构保险服务链路,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具象化融入服务毛细血管的重要方式。如今,在新数字科技的赋能与加持下,中国人寿已将传统理赔流程从“跑断腿交材料、苦等数日”压缩为“结算即赔付”“线上申请即可赔”的分秒级体验。
当理赔时效进入分秒时代,中国人寿对服务温度的探索并未止步。支撑中国人寿服务蓝图升级的,正是科技引擎。对于中国人寿来说,科技从来不是炫技的展品,而是丈量服务温度、托举百姓平凡生活的无形之手:科技向善,让山区老人听懂保单条款,让卧床病患足不出户完成理赔,更让突遭变故的家庭因“永不掉线”的服务触摸到希望。
中国人寿服务升维,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传统业务
数字化时代,只有依靠科技助力,保险服务的效率与温度才能向上生长。无论是商保理赔金的同步到位,还是跨省服务的及时调度,在当前种种如呼吸般自然的保险服务场景背后,正是中国人寿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将创新之力沉入底层服务,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新科技代码写入传统业务框架的努力结果。
近年来,全国也在自上而下推进医保商保数据共享、服务共享。在这一历史进程下,中国人寿积极构建“数据立交”,贯通财政、医保、医院与商保理赔,不仅让理赔速度飙升,还为未来的医保支付体验场景勾画了全新蓝图。中国人寿利用物联网等技术,经过多年打磨运营,成功探索出“共享作业模式”,构建了“智慧监控”“智慧调度”“智慧后督”“多元激励”四方面能力。让保险服务的人力资源、数据资源像血液一样在全国统一的系统中流动,真正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中国人寿用高质量数据治理,筑牢优质数据源头活水
无论是科技还是业务,都是中国人寿这棵参天大树的枝叶,发展科技与服务业务需要依赖优质的数据底座,唯有将高质量数据治理的根系深扎大地,科技与服务的巨树才能向阳生长。中国人寿对于高质量数据治理的追求是全面且系统的,通过解决数据的处理、传递与交互难题,并构建成熟、灵活的数据管理体系,形成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使得公司可以把握住每一次技术浪潮,将其快速地应用到业务中去。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海量真实的数据无疑是其核心资产。中国人寿管理着规模庞大的寿险业务数据,覆盖从1950年至今超32亿份保单、6亿客户的信息,每天实时流动数据超1100亿条。长期的数据积淀无疑为中国人寿进行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打造高质量数据,中国人寿坚持软硬两手抓。
在防范数据风险方面,中国人寿以数字化手段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安全防护网。在销售风险管控领域,中国人寿创新搭建销售风险智能预警系统,将风险防控前置。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对海量业务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精准定位高风险行为,及时防范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风险隐患。此外,中国人寿还注重严控数据权限,从根源上防止数据流动时潜在的泄露风险。
科技为民,将科技深深植入业务肌理
去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将“科技金融”置于首位。此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科技,作为能够同时凿穿服务目标、触达需求对象、提升业务效率的利器,无疑是中国人寿践行人民性,在尽可能服务更广大客户的同时,又能精准对接每个客户需求的重要抓手。
得益于科技红利,中国人寿的保险保障网络不断扩大,从崇山峻岭到指尖方寸,中国人寿的服务在物理与认知层面持续破壁。依托科技赋能,中国人寿以“保险+服务+科技”破解了普惠巨大业务量带来的挑战,将普惠保险触角延伸至乡镇、农村与山区,推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为重点人群、留守人群、驻村干部、特困人员及普通村民等5类人群提供保险保障。如何体现保险的“人民性”,让冰冷的技术产出温暖的服务?作为寿险行业头雁,中国人寿的回答是:与其仰望星空,不如俯身修路,将科技深深植入业务肌理,让创新彰显人民性本源。周洁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版权声明:凡文章来源为“大众证券报”的稿件,均为大众证券报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大众证券报”。
- 广告/合作热线:025-86256149
- 举报/服务热线:025-8625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