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为底色 做好绿金文章 上半年江苏银行业新增绿色贷款8830亿元 ——余额5.37万亿元、占比19.11%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近年来,江苏银行业深入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部署,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为江苏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绿色贷款余额5.37万亿元,较年初新增8830亿元、增长19.7%,同比增长24.2%;占各项贷款比重19.11%,较2023年末提升2.5个百分点。
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江苏金融监管局有效落实金融监管总局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逐步构建完善具有江苏特色的绿色金融监管政策体系。一是强化监管引领。连续五年将发展绿色金融纳入服务实体经济“四保障六提升”“五促进五优化”行动,逐年确定工作重点。印发《银行业保险业深化绿色金融服务行动方案》,从保障重点领域金融供给、优化绿色低碳金融服务机制等方面提出18项重点工作任务。出台专门文件支持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支持户用分布式光伏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开展绿色评价。2023年,组织辖内121家银行保险机构对绿色金融监管政策落实情况开展自评估,系统梳理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制定能力改进和提升方案;2024年,结合辖内各类银行机构绿色金融发展实际专门制定绿色金融评价实施方案;2025年上半年,指导省银行业协会建立绿色金融评价复核及绿色银行评价机制,在全国率先组织31家银行机构开展绿色金融评价,督促参评银行针对薄弱领域整改提升。三是推进信息共享。会同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环保信用建设推进绿色金融工作的指导意见》,共同构建企事业单位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定期共享机制,累计向银行机构共享企业信息407万(户)次,推动开展差异化绿色金融服务。
二、机制建设持续加强
一是战略推进。辖内法人银行机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明确董事会承担绿色金融主体责任,监督绿色金融战略的实施和达标,指定专门委员会负责全行绿色金融工作。如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在董事会下设战略与ESG委员会,负责全面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强化对绿色金融战略执行的评估、指导和推动。二是明确目标。大型银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辖内分支机构通过制定行动方案、指导意见等方式明确绿色金融发展具体目标。如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制定出台了《推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投融资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完善ESG风险管理体系等四项发展目标,并明确加强绿色贷款定价支持、增加绿色金融战略性资源配置等具体工作措施,上半年新增绿色贷款1591亿元。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制定发布《绿色金融三年发展规划(2024-2026年)》,构建“建设一个中心、解决三大难题、扎牢四项基础”绿色金融发展路径,上半年新增绿色贷款732亿元。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制定《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纵深推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以“绿色”促发展的经营模式,积极服务美丽江苏建设,上半年新增绿色贷款914亿元。三是资源倾斜。主要银行机构通过优化考核激励、单列信贷计划、经济资本优惠、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费用奖励、提高审批效率等方式倾斜资源配置。如苏州银行内部经济资本管理方案给予绿色金融信贷和非信贷投资业务内部经济资本7折优惠。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下达绿色信贷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专项经营计划,优先满足信贷投放需求。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在“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再贷款25BP补贴的基础上给予优质项目和客户30BP的FTP补贴,针对绿色信贷重点项目,开设优先审批、优先投放绿色通道。
三、专业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设立特色机构部门。主要银行机构建立跨部门的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通过设立专业部门、指定牵头部门、建设特色机构、设置专岗专职等方式加强绿色金融业务管理。目前,辖内共有绿色支行、绿色金融中心、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服务中心等特色机构(部门)百余个。如南京银行在江北、无锡、苏州等区域设立了九家绿色支行。二是落实差异信贷政策。邮储银行江苏省分行、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光大银行南京分行等通过设定行业限额、建立负面清单等方式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选定风电装备、纳米新材料、先进碳材料等绿色行业,制定行业授信审批指导策略,推动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效倾斜。三是动态评估客户风险。针对客户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类型并定期动态更新,将分类管理结果作为评级、授信、评审的重要依据。如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将ESG风险分类纳入信贷管理全流程,贷前客户评级融入ESG风险因子,贷中信贷审核将客户ESG风险分类划分为“四色五类”,根据分类结果给予差别化授信政策,贷后整合外部行政处罚等公示信息作为客户ESG风险分类调整的重要参考,对于ESG风险较高的客户每季度至少评估一次。
四、产品服务丰富多元
辖内银行机构结合江苏产业特点,加强内外部合作,持续推出专业化、特色化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一是创新特色产品。银行机构先后落地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产品价值(VEP)抵质押贷款,推出碳表现、碳足迹挂钩贷款等特色产品,发放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开发适用于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项目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成功发放“VEP生态修复贷”,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在项目上的创新实现。邮储银行江苏省分行在无锡落地“竹林碳汇贷”,实现碳汇金融与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机结合。南京银行创新开发贷款利率与控排企业碳表现挂钩的贷款产品——“碳表现挂钩”贷款。江苏银行创新“绿色工厂贷”产品,率先落地钢铁、造纸、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二是丰富支持方式。南京银行发行全国首单符合《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境内主题绿色金融债券100亿元。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等机构为企业发行绿色定向资产支持票据、绿色项目收益票据、绿色中期票据、绿色建筑用途类REITs绿色债券等融资工具提供承销等服务,帮助企业多渠道募集资金。三是综合金融服务。各银行机构主动为绿色金融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引导客户绿色发展。如江苏银行构建集团化可持续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涵盖50余项特色产品,配置专业化服务和差异化优惠。南京银行、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分别对主动提交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的企业客户提供碳核算、咨询顾问等增值服务。
五、流程管理切实有效
一是全流程动态管控风险。在贷前投前把好“准入关”,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客户和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农业发展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制定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尽职调查规范性制度,详细明确不同行业、类型项目尽职调查要点。在贷后投后环节,利用内外部数据,动态监测客户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及时进行风险管控。如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对高碳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客户根据其环保等级、安全生产动态变化分层分类制定管控策略。二是科技赋能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江苏银行、南京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开展碳核算,提升绿色金融业务识别、认定、统计、环境效益测算、投融资碳核算等方面的数字化水平。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推出绿色金融数据监控和自动化提醒系统,重点监控环境(气候)与社会风险分类标识、碳排放数据,实现数据自动处理和结果输出推送。三是优化内控合规管理。相关银行机构将绿色金融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并充分披露绿色金融发展情况。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均开展绿色金融专项检查,将环境(气候)、社会和治理风险分类为高风险和中风险的客户纳入检查要点,开展内控检查。
六、重点领域支持有力
辖内银行机构聚焦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持续优化绿色金融供给,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聚焦长江大保护。加大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助力生态保护修护,全省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9512亿元,较年初增长13%。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全力支持长江沿江岸线生态修复保护,今年以来新增长江大保护贷款782亿元。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牵头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示范区第二水源及配套设施建设27亿元银团贷款,通过江北地区全域供水系统的资源整合,释放长江水源保护区陆域空间,有效保障当地群众应急饮用水安全,提升江岸城市品格。二是聚焦污染防治。积极发放固废、危废处置等贷款,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产业贷款余额4555亿元,较年初增长23%。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投放贷款5.8亿元支持邳州市19个废弃露采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累计修复矿坑面积5600余亩,在有效改善空气质量、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通过规模化绿色农业、生态养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居民增收。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向某新能源(江苏)有限公司、某环保能源公司企业污染防治项目分别发放贷款2.99亿元、0.8亿元。三是聚焦双碳目标。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支持力度,支持节能降碳产业贷款余额3325亿元,较年初增长21.2%;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余额6964亿元,较年初增长18%。如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为某公司452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授信22.5亿元。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重点支持风能、生物质能等发电项目和农光、渔光及光伏廊道建设、智能微电网等项目建设,上半年支持农村清洁能源项目75个、累放贷款157亿元。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为某公司碳捕集联产技术应用提供融资2亿元,创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链,在降碳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下一步,江苏银行业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和引导作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绿色贷款投放,积极发展转型金融,高质量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江苏建设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蔡友才 陈冬娟 杨婷婷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版权声明:凡文章来源为“大众证券报”的稿件,均为大众证券报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大众证券报”。
- 广告/合作热线:025-86256149
- 举报/服务热线:025-8625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