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江苏深耕金融“五篇大文章”再上新台阶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肩负着“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使命。在此背景下,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引领金融资源投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不仅是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的具体行动,也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9月11日,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会同省委金融办、江苏金融监管局、江苏证监局等相关部门发布《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助力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大众证券报》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方案》是江苏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取得初步成效之后的深化举措,通过《方案》的科学定位、系统规划,有望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配合,分类施策、系统推进,不断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据悉,《方案》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大领域共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发布会上,相关机构负责人还就大众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线上线下齐发力

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一是高质量建设融资服务线上枢纽,二是丰富中小微企业融资对接渠道,三是做好金融矛盾纠纷调解服务。”在回答记者关于实施普惠金融增量扩面行动的提问时,江苏省委金融办协调服务处副处长徐妍雯表示重点围绕这三方面开展工作。

她介绍,已会同省有关部门在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中先后开发建设人才金融、绿色金融、蓝色金融、乡村振兴金融等多个子板块和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专板,归集各类政策性、普惠型金融产品,最大化发挥“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功能。截至8月末,平台注册用户超201万户,入驻金融机构536家,发布金融产品3271项,累计帮助48.53万户中小微企业获得授信6.49万亿元。同时,依托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省级企业征信服务平台开发的“小微企业融资一网通”,有力保障了“千企万户大走访”和融资对接工作,有效引导信贷资金直达基层。截至8月末,已走访企业419.86万户,为61.04万户企业授信3.2万亿元。

线下活动方面,2022年起已连续4年举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线下活动,组织金融机构“走基层、入园区”,向企业“面对面”宣传、推广、对接各类财政金融惠企政策。今年以来,已组织专场活动62场,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的1600余家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约60亿元,预计全年将组织活动超百场。“今年我办还创新推动建设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在县级以上政务服务大厅等企业办事聚集区域,以窗口、柜台等形式提供金融咨询、业务办理、政策宣介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吸收银行、保险、创投等多类型金融业态,组织金融机构轮值和定期路演,为民企提供‘面对面’‘伙伴式’金融服务。”

记者获悉,今年省委金融办还会同驻苏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在全省建设了100个金融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点,努力将金融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创新研发同加持

服务科创企业新发展

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江苏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强化监管引领,深化部门协同,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江苏科技型企业集聚,取得了积极成效。

江苏金融监管局普惠金融处处长倪苏鸣介绍,该局结合江苏辖内实际,主动适应江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求,先后出台深化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深化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逐步搭建起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技金融监管政策体系。与此同时,科技金融“四项试点”(即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和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也逐步落地实施,江苏地区的试点成效居于全国前列。“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加强部门协同,在政策引导、措施联动、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合力,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结合江苏实际,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供给,推动实现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扩面、提质、增效,为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江苏证监局信息调研处副处长孙小光介绍,今年以来,该局从三方面发力持续推动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在江苏落地见效。一是推动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如联合沪深北交易所举办“资本市场江苏行”、高质量申报培训、科创板“1+6”改革政策宣讲会等系列活动,精准服务辖区优质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二是支持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上半年,全省境内上市公司实现营收16755亿元、净利润15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3.7%,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569亿元;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行动方案,迅速落地科创债新政,不断拓宽科创融资渠道。1-8月,全省发行科创债235亿元,同比增长164.7%。截至二季度末,全国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省内企业的在投本金规模达3118亿元、在投项目1.38万个,均位居全国第一。

标准体系再完善

支持转型金融更健全

转型金融是支持传统行业领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活动,是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扩展。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大力发展转型金融,推动传统行业特别是高碳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对于江苏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信贷政策管理处处长李军介绍,该行已牵头建立了包括1个转型融资主体认定评价标准、N个转型金融支持经济活动目录、N种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江苏转型金融“1+N+N”体系,着力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支持高碳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完善转型金融基础设施。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构建转型金融支持体系 助力江苏绿色低碳转型的通知》,出台《江苏省转型融资主体认定评价标准》,建立“江苏省转型融资主体库”,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入库并实时公示,提高转型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编制石化、化工等八个高碳行业的转型金融支持经济活动目录,为企业制定科学可行的转型计划提供依据,为金融机构识别、支持和评估低碳转型活动提供支撑;二是丰富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完善转型金融信贷管理制度,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创新具有奖惩机制的转型金融产品,将贷款额度、利率、期限、抵质押要求等与企业转型成效挂钩。目前,全省金融机构已向转型融资主体库内企业投放转型金融贷款超20亿元,有效激励重点领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三是健全转型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单列再贷款额度,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向转型融资主体库内企业发放的、符合再贷款要求的转型金融贷款,优先提供再贷款资金支持。在金融机构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效果评估中,逐步提升转型金融分值占比,激励金融机构重视并扎实做好转型金融工作。“下一步,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将结合江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健全“1+N+N”转型金融体系。一方面,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联合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指导企业积极申请转型融资主体认定,推动转型融资主体库增量扩面。另一方面,稳步有序推动转型金融标准应用,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一批减碳成效显著、商业可持续的转型金融产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记者 赵琦薇

编辑:gloria
AI 文章概述
*本回答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
    热门新闻
      24小时热榜
      日榜 | 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