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势力”到“新核心”,当下如何看待中证A500?
2024年9月23日,中证A500指数横空出世,在A股市场掀起了一场现象级的指数热潮。
截至2025年10月底,指数发布已经超过一年,自发布以来中证A500指数累计涨幅超50%。在这段时间内,中证A500指数已经从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势力”,迅速成长为市场公认的“新核心”。穿透这个数字的表象,有两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中证A500如此受关注?以及,为什么现在依然值得看好?(数据来源:Wind)
全球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进入深水区,“新质生产力”逐步落地为产业现实。可以说,中证A500的崛起完美契合了这一时代背景。凭借着深入细分行业遴选龙头的编制逻辑,中证A500将传统意义上的“核心资产”与代表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前所未有地融为一体,它不是被动地反映市场,而是主动地定义了“中国未来的优质资产”应该是什么样子。
从中长期维度展望,驱动中证A500运行的底层逻辑依然成立,甚至还在进一步强化。
11月11日至11月21日,东方红量化投资团队产品矩阵的重要拼图——东方红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A类:024816;C类:024817)将正式开始发售,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有机会分享中国优质资产贝塔的便捷入口,更致力于通过系统化的量化增强策略,争取挖掘这份“核心+成长”逻辑背后,那些尚未被市场完全定价的、更丰厚的阿尔法价值。
行业覆盖更广,新经济浓度更高
A股市场近年来行业轮动速度加快,表现出板块间快速切换的特点。这种轮动并非简单的随机游走,而是受到多重因素复杂交织的影响。从长周期来看,产业趋势的演进如同一场持续不断的变革,推动着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宏观经济的起伏,如同潮汐般影响着不同行业的兴衰。而在短期内,市场情绪的波动则可能放大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加剧板块间的震荡。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行业轮动频繁的当下,单一行业或赛道的风险有所抬升,过度超配或者低配都可能带来额外的不确定性。
与全球知名的标普500指数类似,中证A500指数采用了行业中性的编制方法,使行业分布尽可能贴近市场整体。这种做法降低了规模因素对指数行业分布的影响,更全面地反映A股市场的发展情况。
从行业分类来看,截至10月末,中证A500指数覆盖了全部11个中证一级行业,全部35个中证二级行业,在98个中证三级行业中也覆盖了91个,基本上覆盖了绝大部分细分三级行业。

相比之下,沪深300指数尽管囊括了所有的中证一级大类行业,但是只包含31个二级行业和61个三级行业,存在大量未被覆盖的细分领域,例如汽车经销商与汽车服务、文化娱乐、节能与生态修复等,其中不乏优质的新经济龙头公司。
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企业在成熟期通常达到规模和市值的巅峰,而在快速成长期,其市值规模相对较小。沪深300等传统宽基指数按照市值大小进行选择,理论上并未排斥新兴行业,但是结果上却明显侧重于金融地产和主要消费等成熟行业。
若对比沪深300指数,中证A500在金融、主要消费等行业上明显低配,而在工业、信息技术、通信服务、医药卫生等新兴行业上则相对高配。可以发现,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中证A500指数具有更高的新经济浓度。
权重股方面,中证A500与沪深300的前十大权重股高度一致,但是集中度则明显更低。截至10月底,中证A500指数前10大、前20大权重合计为19.36%、46.23%,明显低于同期沪深300的21.76%、52.81%。
更多的成份股和更分散的权重组合,降低了中证A500指数对特定个股的风险暴露,避免因为单个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而遭受过大的损失,提升了指数的可投资性。
聚焦细分龙头,拥抱成长动能
中证A500指数的选股逻辑较为科学,它不单纯看股票的总市值,而是深入到每个行业,挑选那些具有稳固竞争格局和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
细分行业内部的龙头地位通常比全市场市值排名更稳定,在全球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持续增强,形成“强者愈强”的态势。因此,A500指数这种聚焦行业龙头的选样方法,有助于规避传统市值选股指数的一些问题,更早选入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公司。
在中证A500中,很多公司已在其细分领域确立龙头地位,但行业发展阶段相对较早,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还兼具较好的成长属性。从中信风格分类来看,中证A500中成长风格占据主要位置,合计权重占比为43.46%,相比沪深300超配8.53%;而金融风格占比为13.95%,比沪深300明显少了约9%。
从市值来看,中证A500指数平均市值比沪深300指数更小,在偏向大中盘的同时兼顾优质小盘股,具有更好的成长潜力。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中证A500成份股的市值中位数为494亿元,低于同期沪深300的1082亿元,但高于中证500的296亿元,整体上仍然呈现出偏大盘的特征。与此同时,中证A500的编制规则能更敏锐地捕捉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让更多中小市值的优质公司进入指数。数据上看,中证A500的最小市值则下沉至100亿元以下,甚至比中证500的最小市值还要小。
从最新一期样本来看,中证A500与沪深300既有232只共有的成份股,也存在大量的不重合的股票。沪深300中有68只股票未被纳入中证A500,主要为大市值金融股。而中证A500指数中有268只不在沪深300中,这些股票平均市值为361亿元,广泛分布于电子、基础化工、电力设备与新能源、国防军工和医药等众多细分领域。

在中国经济结构不断演变、新兴行业持续涌现的背景下,在全市场按市值选股会遗漏许多新经济行业的龙头企业。中证A500指数通过纳入这批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有望更好地反映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增长机遇。
基本面过硬,流动性充裕
近年来,A股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中国资本市场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截至目前,A股上市股票数量已经超过5400只。
作为一个明确定位于投资的指数,中证A500指数的成份股数量适中,500只的数量,不及A股股票总数的十分之一,但是对A股市场的覆盖率和代表性却足够高。具体来看,中证A500指数在市值、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占A股全市场的比例为54.02%、62.96%和72.57%,表明成份股基本面扎实。可以说,中证A500指数精准锚定A股市场的核心要素,展现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有效表征能力。
对比中证A500和沪深300指数的关键财务指标,容易看出中证A500指数展现出较为过硬的基本面质量。
Wind数据显示,中证A500成份股在2024年的平均ROE为9.82%,与沪深300(10.09%)大致相当,高于同期中证全指的8.03%。2024年净利润增速为0.28%,盈利能力回升趋势明显。而在2021年以来经济复苏的背景下,中证A500营业收入增速持续维持在较高位置,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能。
根据Wind给出的盈利预测,截至10月底,中证A500指数成份股的净利润同比(FY2比FY1)增速为11.03%、净利润2年复合增长率为11.25%,这两组数据均优于同期沪深300和上证50,证明成份股在未来依然具备较好的增长质量。

对于一个定位于投资的股票指数而言,成份股需要具有良好的流动性。Wind数据显示,2025年前10个月,中证A500指数的月均成交额高达10.73万亿元,占A股市场成交额的比例为31.69%,展现出较高的交易效率和流动性。充足的流动性保障了成份股的高效交易,显著降低冲击成本,这对于确保指数产品的紧密跟踪精度、提升交易便利性以及维护相关金融工具的有效运作至关重要。
总体上看,中证A500指数可作为捕捉经济周期波动、资本市场红利以及行业贝塔收益的有效工具,为资产配置提供专业化参考依据。
结语
投资是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证A500作为反映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指标,正展现出独特的配置价值。
在量化投资的浪潮中,东方红量化投资团队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气质。与简单的数据驱动不同,团队在传承东方红深厚的价值投研底蕴的基础上,将深刻的市场洞察与前沿的量化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了系统化的投研框架,力求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捕捉确定性。
团队负责人徐习佳表示,中证A500指数以大盘蓝筹为锚,深度挖掘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经济龙头,既承接了经济大盘的中流砥柱,又精准卡位新质生产力的爆发点。这种“大而新”的特质,使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呈现出攻守兼备的特性,有望成为投资者分享中国高质量发展红利的重要载体。
东方红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A类:024816;C类:024817)的推出,正是东方红量化团队投研实力与投资哲学的集中体现。团队将以一贯的严谨与纪律,致力于在有效跟踪指数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论争取持续挖掘超额收益。
风险提示:
本基金是一只股票型基金,其预期风险与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本基金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投资特定品种(包括债券回购、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股票期权、资产支持证券、科创板股票、北交所股票、港股通标的股票、存托凭证、参与融资、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等)的风险、本基金法律文件风险收益特征表述与销售机构基金风险评价可能不一致的风险和其他风险等。本基金特有风险主要是指数化投资风险,包括: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的风险、标的指数值计算出错的风险、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的风险、成份股停牌风险等。
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投资基金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版权声明:凡文章来源为“大众证券报”的稿件,均为大众证券报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大众证券报”。
- 广告/合作热线:025-86256149
- 举报/服务热线: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