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南京分行:“建”证南京新能源汽车崛起 金融焕新术点“绿”成金
深居长三角腹地、坐拥制造业根基的南京,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的新高地。在这片曾以“跃进”牌汽车书写工业传奇的热土上,如今正涌动着一场绿色变革的浪潮。近年来,南京市将产业强市作为“头号工程”,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作为“426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建行南京分行深度融入产业脉动,以金融之力助推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向“绿”而行、凭“智”跃升。
整车制造:金融助力车企“换道超车”
今年,两辆无人驾驶公交巴士——“小蓝鲸”正式启动道路测试。这是南京首批投入实测的公交巴士,均由南京某新能源汽车集团自主研发生产。
作为南京市唯一的新能源商用车总部企业,该集团在2025年上半年成为销量榜“黑马”,上半年电动客车销量更是位居全国前列,仅在南京就有4000余辆纯电公交车奔赴在大街小巷。为支持企业纯电公交车生产推广,建行南京溧水支行创新设计“跟单操作、封闭管理”模式,累计为企业投放流动资金贷款10.4亿元,为其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信贷支持。
在轻型商用车领域,南京某老牌汽车企业也在近年积极尝试电动化转型之路,电动房车、电动越野的强势推出让“老牌油车”迅速成为“电车新秀”。 在助力企业探索转型的路上,建行南京鼓楼支行锁定企业技术改造等关键环节,连续三年提供综合授信,通过流动资金贷款、技术改造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助力企业稳健驰骋。建行南京鼓楼支行今年以来,已累计提供资金支持约7500万元。不仅如此,南京建行直击企业回款压力以及下游经销商融资成本高等痛点,为企业搭建供应链平台,目前,已累计为下游经销商提供约1.5亿元资金支持,南京建行以企业为核心,持续为上下游企业资金松绑,通过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嵌入制造一线,成为车企攀登新能源高峰途中可靠的“金融引擎”。
上下游协同:打通核心部件“任督二脉”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联动,南京建行紧扣产业链协同需求,精准打通核心部件发展堵点。
续航1000公里,充满电能从北京一口气开到上海……某新能源有限公司在2025年全球科技大会上展示了最新的固态电池技术,让新能源汽车长距离驾驶成为现实。如今该企业的动力电池已供应吉利、奇瑞、长安等主流车企,是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早在2015年南京建行就布局新能源产业,为集团在省内首家子公司发展提供金融“续航”。
从银票、保函等基础金融产品,到主动牵头组建20亿元银团贷款,重点支持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再到为多家子公司提供大额科技贴现、供应链贷款等多样化金融服务,南京建行陪伴企业成长,以金融助力企业实现阶梯式跨越。
在南京某锂膜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一卷卷厚度仅为5-12微米的锂膜正有序下线……这些锂膜是锂离子电池的四大核心部件之一,更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性和充放电效率。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企业产能升级迫在眉睫,建行南京城南支行紧跟企业步伐,仅2025年就为企业提供3.89亿元资金支持,助力企业扩大高端锂膜产能。
“不仅是智能生产基地的建设,平时遇到金融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建行。”企业相关负责人感慨道。项目建设初期,受经济波动影响,企业面临投资建设压力。建行南京城南支行立刻安排客户经理驻点对接,迅速为其申报基本建设贷款,帮助企业顺利建设投产,精准解决资金需求,合作以来,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超11亿元。
生态圈构建:金融消费场景激活消费动能
“贴息加上门店优惠,这次买车能省不少呢。”近日,林先生在建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几分钟内便完成了贴息申请和消费贷支用,下单了心仪已久的混动电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消费端驱动。除了落实个人消费贷财政贴息工作外,南京建行更精准对接市民购车需求,主动搭建“线上+线下”全生态汽车消费场景,打通新能源产业“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人借助金融力量实现购车梦。
在线下,南京建行积极联合特斯拉、理想、小鹏、小米等头部新能源品牌,搭建市民近距离体验的平台,2025年以来已累计举办新能源主题营销活动近70场,同时,加强与地区各类新能源汽车品牌经销商合作,累计为超4600位客户发放汽车分期超7.4亿元,为市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支持;在线上,依托“建行生活”平台,独家承接2025年南京市、区两级汽车消费补贴7个项目,合计发放补贴资金3.16亿元,带动汽车消费超160亿元,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消费潜力。
今年上半年,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5.0%,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6.1%,向世界展现“南京制造”向“南京智造”跃迁的澎湃动能。从一张锂膜的技术创新,到动力电池的生产,再到一辆新能源客车的下线——建行南京分行深度融入区域创新生态,始终精准响应企业需求,适配产业节奏,让金融活水如静水深流,成为关键时刻“够得着、靠得住”的金融后盾,与这座城市一道,共同奔赴更加绿色、智能的未来。
建南宣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版权声明:凡文章来源为“大众证券报”的稿件,均为大众证券报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大众证券报”。
- 广告/合作热线:025-86256149
- 举报/服务热线: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