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科技新能源产品年销848万元却欲掷3亿元“强攻” IPO项目产能从112万件增至860万件

尽管广东正扬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扬科技”)聚焦于柴油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但在重卡等商用车也趋于新能源化(包括但不限于锂电池、氢能、燃料电池等)的形势下,推出了主要用于热管理、电动控制的新能源汽车相关零部件产品。此次IPO,公司更拟投入募资3亿元,用于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

然而,《大众证券报》明镜财经工作室记者注意到,正扬科技未披露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具体的产能建设情况,查阅相关项目环评审批信息发现,新能源产品达产后合计新增年产能将超过800万套/个/条(以下合称件),而公司报告期内完整年度的新能源产品销售额较营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譬如最高的2023年不足850万元,但公司同期营收为12.21亿元。

而且,正扬科技在项目环评报批后,又将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产能大幅提升,无疑让人在关注公司募投大幅扩产的合理性、必要性的同时,还关注公司是否存在“为IPO而IPO”的意味。

新能源产品业务规模微乎其微

正扬科技主要产品为传感器、尿素箱总成和箱体,这三大产品均主要面向使用柴油发动机的重卡等燃油商用车,其实,公司也生产面向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产品。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基于自身在各类传感器、热管理领域技术及工艺经验,公司发展出了VCU(整车控制器)、PTC加热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加热器)等新能源产品。”

此次IPO,正扬科技雄心勃勃,拟投入3亿元进行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在公司4个IPO募投项目中,计划投入资金仅次于围绕三大主要产品的搬迁、技改及信息化升级项目。在解释募资必要性时,公司强调称,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有助于丰富产品线。

公司进一步表示,该项目“系公司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对产品线的进一步丰富,通过本项目将提高整车控制器、热管理系统、汽车线束等新能源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此外,正扬科技在招股书中介绍,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包括PTC加热器、水冷板、汽车线束、新能源管路、VCU等产品,是公司依托自身渠道优势和生产优势进行的业务布局”。公司还称,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提出、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以及产业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的相关产品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零部件,伴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增长,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

诚然,除了乘用车领域,新能源汽车也开始对重卡等商用车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例如公开报道显示,今年5月份,国内新能源重卡继4月销量创历史新高后,1.51万辆的终端上牌量再创同期新高,同比大增约191%。今年前5个月,新能源重卡6.12万辆的累计销量同比增长接近200%。

然而,从近几年销售金额及占比来看,新能源产品对于正扬科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20年,公司来自新能源产品的收入仅为81.92万元,主营收入占比仅0.04%。最新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新能源产品销售额即便持续大幅增长,也分别只有438.77万元、728.93万元和847.72万元,主营收入占比分别为0.19%、0.39%和0.38%。

以销售金额最高的2023年847.72万元来看,还不到同期公司营收12.21亿元的零头。即便新能源产品销售额在2024年上半年达到1164.95万元,主营收入占比也仅为1.01%,同样不及公司同期营收11.75亿元的零头。

由于新能源产品体量太小,正扬科技披露的主要产品产能及产销相关数据中,未包括新能源产品。

显然,正扬科技作为主业聚焦于柴油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的企业,新能源产品在报告期内完整年度的销售金额最高不及900万元,却要大手笔募资3亿元投向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新增产能未来能否充分消化,不免惹人关注。

环评显示募投扩产规模惊人

更何况正扬科技在招股书中,只字未提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究竟会新增多少产能。这在公司提交的相关环评报批中,能够找到答案。

记者查询广东省发改委、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等发布的公告,并对比近几年新能源产品销售收入发现,正扬科技的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将进行规模惊人的扩产。

广东省发改委2023年7月发布的《广东省能源局关于广东正扬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中,提到了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项目设计年产尿素传感器740万个、尿素箱总成+配件190万个、VCU控制器产品40万个、PHU加热器产品80万个、汽车线束及连接器制造450万条、冷板产品170万套、新能源管路产品120万个。”

需要指出的是,正扬科技报批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包含了公司此次IPO的三个主要募投项目,即本报此前主要报道的搬迁、技改及信息化升级项目,以及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和技术研发中心项目。

如果翻阅正扬科技2023年5月获受理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相关环评(获批文号为招股书披露的东环建[2023]6055号),公司新能源汽车产品扩产情况会更清晰地浮现。

该环评在产品方案中介绍,新能源产品包括冷板产品170万套/年,PHU(加热器产品)80万个/年、VCU(控制器产品)40万个/年、汽车线束及连接器450万条/年、新能源管路产品120万个/年(见图一)。也就是说,正扬科技新能源产品将合计新增860万件的产能。

从正扬科技测算的该项目营收——完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为12.52亿元——也可以直观感受到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新增产能规模的庞大,更令人增添对公司是否存在盲目大扩产的担忧。

募投项目产能曾大幅上调

更何况,正扬科技在项目报批时,还对新能源产品的新建产能进行过大幅上调。

2023年的3月至4月,公司两次向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提交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环评,第一次被否,第二次获通过(文号为招股书披露的东环建[2023]4535号)。两次环评均显示,新能源整车控制器及热管理系统产品包括冷板产品生产10万套/年、PHU(加热器产品)1万个/年、VCU(控制器产品)1万个/年、连接器线束100万条/年(见图二)。

正扬科技2023年5月提交后获批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对此次IPO募投项目中的新能源产品方案进行了修改,“根据公司发展需求,将原审批产品系列‘新能源整车控制器及热管理系统产品’名称修改为‘新能源产品’”,以及“新增新能源管路产品的加工生产,增加原有PHU(加热器产品)、VCU(控制器产品)、汽车线束及连接器的产能,并细化对应的生产工艺”。

对比可见,调整后,公司新能源产品建设项目的新增产能从合计112万件,大幅增加至860万件。

值得一提的还有,正扬科技报批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原名称为智能驾驶及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公司提交的环评显示(见图三),“应公司发展需要,IPO上市需求,需要调整项目名称及增加投资额,故提交了《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变更信息表》,变更项目为:项目名称由《智能驾驶及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变更为《汽车零部件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并于2023年3月29日取得《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证》(项目代码:2020-441900-36-03-107896),主要从事尿素传感器及尿素箱的研究和开发、汽车电子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车用毫米波雷达设备、激光雷达设备、车用摄像设备、计算机系统集成软件。”

2023年3月,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公告否决了正扬科技提交的智能驾驶及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环评(文号为东环建〔2023〕1802号),理由是“政策相符性分析不充分,项目概况描述不清,工程分析内容不全,执行标准分析有误,污染物源强核算分析不充分”。

事实上,正扬科技提交的智能驾驶及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环评(见图四)显示,新能源整车控制器及热管理系统产品方案“包括冷板产品生产,年产量10万套,PHU(加热器产品)1万个、VCU(控制器产品)1万个”。也就是说,公司项目更名后,已经增加了新能源产品相关产能,即新增连接器线束100万条/年。

从最初的智能驾驶及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到更名为汽车零部件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再到新能源产品相关产能不断增加后,新增产能较现有产能、销量可能是惊人的规模,正扬科技募投项目规划的科学性乃至是否存在为IPO而IPO,同样值得关注。

就报告期内新能源产品销售收入极低但欲大幅扩产,招股书不披露新能源产品新增产能而环评显示募投项目中新能源产品相关产能不断增加等引发的诸多疑问,《大众证券报》明镜财经工作室记者此前致电并致函公司,截至发稿时未收到公司回复。就正扬科技其他值得注意的情形,本报将继续关注。记者 陈刚

图一:正扬科技IPO报批项目最新环评截图

图二:正扬科技IPO报批项目早期环评截图

图三:正扬科技IPO报批项目环评关于更名截图

图四:正扬科技智能驾驶及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环评截图

编辑:newshoo

相关阅读:

AI 文章概述
*本回答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
    热门新闻
      24小时热榜
      日榜 | 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