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晨智能二度IPO:募资额减半 董秘三年三人
主营业务为车辆智能驱动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河南嘉晨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嘉晨智能”)日前披露招股书,谋划北交所IPO。此次IPO,嘉晨智能拟公开发行普通股1700万股,募集资金2.6亿元,其中1.65亿元用于电气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9488.76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2022年,嘉晨智能曾科创板IPO未果。彼时,公司计划募资5.36亿元,包括2.75亿元用于新能源车辆智能驱动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61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对比两次IPO,嘉晨智能此次募资规模缩减近半,且项目内容也有所调整。除此以外,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秘书职位经历了频繁变动,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稳定性的关注。
三年三任董秘
董事会秘书作为上市企业与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沟通的关键桥梁,其职位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合规运营。
根据嘉晨智能2022年版及最新版招股书,公司自2021年以来,董事会秘书职位在三年内经历了三任:
2021年9月30日,陆诗仪被聘任为首任董事会秘书;
2023年9月12日,公司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聘任艾丽盈为公司董事会秘书,原董事会秘书陆诗仪辞任;
2024年2月26日,艾丽盈因个人原因辞去董事会秘书职务,转由方必荣接任。
值得一提的是,原董秘陆诗仪在担任公司董秘之前,曾在上海鲲鲸云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财务负责人,陆诗仪于2021年8月从该企业离任。
此外,在报告期外的2025年9月12日,嘉晨智能收到董事张军英递交的辞任报告,自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任职工代表董事任职生效后,即公司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公司取消监事会并修订<公司章程>的议案》后,辞任第二届董事会董事及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辞任后其继续担任公司政策研究室主任职务。
通常来说,公司在IPO报告期内,董秘职务会保持稳定,频繁变动在资本市场并不多见。公司对此回应称,董事会秘书的变动主要源于个人原因及内部岗位调整,例如原董秘陆诗仪辞任、艾丽盈辞去董秘后仍继续担任财务负责人,公司称上述人员的辞任不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影响。
不过,三年三任董秘还是不免引发关注:
首先,2021年以来,公司董秘职位三年内经历了三次变更(陆诗仪→艾丽盈→方必荣)。董秘作为连接公司与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的关键枢纽,其频繁变动可能影响政策的延续性和投资者关系。公司如何评估这些变动对公司治理稳定性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确保相关工作的平稳过渡?
其次,公司很早就审议通过了《董事会秘书工作制度》,在频繁的人事变动中,公司如何确保该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并保障董秘能够充分行使职权、履行其责任?
募资项目调整和募资额减半
除报告期内董秘的频繁变动外,嘉晨智能IPO的募资计划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此次北交所IPO,嘉晨智能拟募集资金2.6亿元,其中1.65亿元用于电气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9488.76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嘉晨智能强调本次募投项目均围绕公司现有主营业务展开,符合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方向,电气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公司产能和经营规模,扩大公司市场影响力,增强公司市场地位,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营造有利环境;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则将通过研发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完善,进一步吸引和激励优秀研发人才,激发公司创新活力,巩固公司研发和技术优势。
其中,电气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地址为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大街以西、经北六路以南,将引进先进的SMT自动化产线、全自动链板组装线、ATE自动测试线等自动化、数字化程度更高的生产、仓储设备,同时配置MES生产制造管理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软件,新增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整机控制系统及车联网产品及应用等主营业务产品产能,提升公司自动化、规模化生产能力。
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拟在公司现有上海研发中心周边租赁办公楼用于建设,拟通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增强公司在电气控制系统领域的技术优势,通过引进优秀研发及管理人才、购置先进的研发及实验设备,打造一个集技术开发和储备、新产品检测和测试、研发体系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基地,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硬件环境支持及运营服务支持,全面提升公司技术研发水平和运营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IPO拟募投项目电气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是在原有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的产能提升、设备更新和工艺升级。而在2021—2024年,相关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10.22%、92.97%和82.33%,呈逐年下降趋势。
对于核心募投项目,嘉晨智能称:“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并于第三年开始投产,投产当年达产率为40%,第四年达产率为80%,第五年达产率为90%,第六年达产率为100%。项目完全达产后,公司预计年新增21.70万套成套电气控制系统产品的产能,新增年销售收入30039万元,助力公司业绩增长。”
而截至2024年,公司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整机控制系统、车联网产品及应用的合计产量为17.63万套、销量为17.31万套,上述项目完全达产后,相关产能将会是目前产能的两倍以上。
对于新增产能能否消化,嘉晨智能似乎“胸有成竹”,表示:“公司所处行业持续发展,市场空间广阔,同行业可比公司积极扩张产能,为收入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公司与主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在手订单持续增长,具备持续的订单获取能力,奠定了公司新增产能消化的基础,同时目前产能利用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主要产品产销率较高,产品销路较为畅通。因此,为充分把握市场发展机遇,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下游客户需求,公司本次募投项目建成达产后,可有效提升规模化、自动化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未来业绩增长的基础,新增产能具有必要性。”
而2022年嘉晨智能曾谋求科创板IPO时,当时计划募资5.36亿元,其中包括2.75亿元用于新能源车辆智能驱动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61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对比两次IPO募资计划,此次IPO募资规模缩减近半,不仅砍掉了1亿元用于补流的资金安排,且智能驱动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以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拟募投经费都大幅减少,其中新能源车辆智能驱动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拟引进先进的SMT生产线、组装线、测试线等自动化、数字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系统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储物流系统,提高公司智能驱动控制系统产品的产能,构建智能化的产品制造、组装、测试生产线,提高公司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能力。与此次IPO电气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有相似之处但建设内容有所调整,其中投资金额两者相比减少了1.13亿元,从核心募投项目的整体建设规划来看,无论是土建投入、设备投入、工程建设投入,还是铺底流动资金,此次IPO都较前次有所减少。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较前次IPO减少6500万元以上,其中仅建设投资一项,就较前次IPO减少近6000万元。
由此引发的关注是:
一、本次北交所IPO募资规模较2022年申报时有所减少(从5.36亿元降至2.6亿元),请问这一调整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是否与市场环境、公司战略或业务需求变化有关?
二、本次募投项目中的“电气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与2022年计划中的“新能源车辆智能驱动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在具体内容和投资方向上是否有显著区别?另外,为何不再安排“补充流动资金”?从新能源车辆驱动系统到电气控制系统,这是否意味着公司业务重心或市场定位发生了变化?公司当前的核心业务布局及未来规划如何?
三、两次IPO均计划投入研发中心建设,但金额略有差异(本次9488.76万元,前次1.61亿元),研发重点方向是否有调整?未来研发投入将如何支撑公司业务拓展?
四、公司此次申报北交所IPO的主要考量是什么?前次IPO未完成的原因是否对本次申报有影响?
就上述疑问,《大众证券报》明镜财经工作室记者曾致函并致电嘉晨智能,截至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另外就公司高管履职经历、关联交易以及大客户依赖等相关情形,本报将继续关注。记者 王君
2022年IPO募投计划
此次IPO电气控制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计划情况截图
此次IPO研发中心项目建设投资明细截图
公司产能利用率情况截图
公司各类成套产品的产量、销量、产销率情况截图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版权声明:凡文章来源为“大众证券报”的稿件,均为大众证券报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大众证券报”。
- 广告/合作热线:025-86256149
- 举报/服务热线:025-8625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