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进行时 科创板改革“三端”再启航
作为注册制改革的先行者,科创板自2019年设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持续服务于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继五年的“科创”耕耘后,科创板改革再出发,证监会于本周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简称《八条措施》),旨在进一步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本周,我们从入口、融资、交易三端为投资者梳理《八条措施》。
《八条措施》是今年4月19日证监会发布的《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的延伸与细化,依旧意在通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积极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国内经济加速转型,这是4月12日新“国九条”推出后,监管层实施“1+N”政策又一重要举措。
入口端:精准识别与把控
入口端,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严把“入口关”,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意在严防“伪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73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285家,综合考虑企业参控股公司的“专精特新”属性,整体符合专精特新的企业数量超过320家。未来硬科技含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此次,明确“未盈利”≠“不合格”,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更好适配“新质生产力”的企业特征,提升制度包容性。
融资端:优化新股发行定价
融资端,推动注册制走实走深。试点调整适用新股定价高价剔除比例,上交所明确科创板试点统一执行3%的最高报价剔除比例。
截至6月19日,科创板参与账户中单一机构账户数量占比最多为4.5%,略高于3%的高剔比例。从目前新股定价情况来看,2024年科创板新股平均发行PE32.39倍,较行业PE平均折价率6.47%,最终定价较报价“四数孰低”平均折价幅度约为7.64%,新股平均超募比例12%(除艾罗能源外均未超募),整体新股定价已趋合理,此次高剔比例调整将进一步约束网下投资者的报价行为。
此外,推动再融资储架发行试点。以美国为鉴,“一次注册、分次发行”的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可平缓限售股解禁后的集中减持对二级市场的冲击,稳定资本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适当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并优化财源规范。伴随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制定、小额快速审核机制优化,科创板上市企业有望有序并购整合。
交易端:打通投资者交易堵点
交易端,完善交易机制,加强全链条监管。
首先,交易更便利:研究优化科创板做市商机制、盘后交易机制,提高交易便利性。
其次,产品更丰富:将科创板ETF纳入基金通平台转让,丰富科创板指数、ETF品类及其期权产品。一方面,截至6月19日,跟踪科创板相关指数的ETF共计47只,基金规模近1790亿元,随着指数及ETF产品的扩容,科创板或迎来新一轮增量资金;另一方面,期权产品的引进亦有助于平缓二级市场波动。
再次,交易更安全:从严打击科创板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市场乱象,压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坚决清除“僵尸空壳”,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记者 刘扬
科创板改革《八条措施》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