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碳”目标 做好绿色文章 建设银行发布2023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近日,建设银行正式发布《2023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报告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并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披露建议框架进行编制。近年来,建设银行聚焦“双碳”目标,深入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力争从绿色金融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成为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和引领者。2023年,建设银行的明晟(MSCI)ESG评级提升至AA级,获得国际金融论坛“全球绿色金融奖·创新奖”等奖项。

完善绿色治理体系

稳步推进落实战略规划

建设银行着力构建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的环境相关治理体系,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建立健全覆盖集团各层级机构的绿色发展协调推进机制。

董事会强化对环境与气候相关战略制定及实施的监督指导,审议通过《环境、社会和治理工作规划(2023-2025年)》,组织召开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环境目标设置与ESG信息披露专题研讨会,并部署工作安排。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该行的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推进委员会、绿色金融委员会、风险内控管理委员会等相关管理层机构协同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2022-2025年)》《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环境相关战略规划落实落地。境内外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结合自身特色业务领域及优势,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助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建设银行持续丰富绿色金融内涵与外延,拓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消费等多元化产品与服务。

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23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超3.88万亿元,折合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1.7亿吨。重点支持各行业减污、节能、降碳,助力可再生能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发展,支持世界超高海拔地区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国内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云南省“绿色能源+生态环保治理范例项目”等,创新推出“绿色气候贷”“ESG可持续发展贷款”、全国能源央企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等。

建设银行积极发展绿色债券业务,2023年主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76只,规模合计约2200亿元,独家承销全国首单“绿色+用途类科创”永续中票;人民币绿色债券投资余额较上年增长70.15%,外币绿色债券投资余额较上年增长117.32%;于境外首发“生物多样性”以及“一带一路”主题债券。截至2023年末,子公司建信基金设立的新能源行业基金规模增长至34.84亿元,建信投资累计落地269亿元绿色投资项目,建信金租实现绿色资产增速超越租赁资产整体增速。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积极稳妥应对气候变化

建设银行高度重视投融资活动中的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将ESG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构建覆盖投融资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控体系。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制定《投融资业务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办法》作为全行ESG风险管理体系的顶层管理制度,并在专业部门层级建立了ESG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强化环境与气候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充分评估风险因素对信用、市场、流动性等各类风险的影响。自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及本行实际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体系,在业内首次基于“30·60”双碳目标设计压力测试情景,拓展转型风险压力测试覆盖范围至10个碳密集行业,并开展首次物理风险压力测试。此外,持续优化对公客户ESG评级工具,现已实现对满足评价条件的101万人客户进行ESG自动评级,探索将ESG要素融入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并在全行投产应用。

践行绿色低碳运营

建设生态友好型银行

建设银行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生产经营活动,加强自身碳足迹管理,实现碳排放管理系统化和数字化,稳步落实绿色运营目标。

该行探索推进“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测算工作,对涉及自身运营的办公用纸和商务差旅碳排放开展分析测算。建行总行本部、北京市分行获评“绿色创建活动推进单位”,截至2023年末,累计共建成开业绿色网点228个。

建设银行正积极参与绿色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共享的合作交流平台,为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2023年11月,建设银行正式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成员。同时,该行联合发布国内首版《中国绿色资本市场绿皮书(2022年度)》;建行新西兰配合当地监管机构,共同完成首份《新西兰银行业气候风险评估报告》。

编辑:lucas
    热门新闻
      24小时热榜
      日榜|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