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创基因融入经营发展血脉 上海电气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

近三年获得37项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仅去年就投入65亿元资金,实施1千余项科技攻关项目,9项成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个科技活动月请来72位外部专家交流座谈,展开87场主题演讲;科技人才库集聚1万余名技术人员,分布于能源装备、工业装备、智能制造、能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工业基础件等各大领域……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开放协同的发展理念,卧虎藏龙的人才储备,是上海电气这个有着近120年历史的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不断发展、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

科技布局与研发“一盘棋”

只有统筹谋划科技资源的合理布局与优化配置,才能精准“落子”,下好协同科技资产和能力的“一盘棋”。上海电气的科研管理以产业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为牵引,指导所属企业开展科研项目立项和预算编制工作,根据企业特点制定分类考核指标,确保集团总体研发投入率在3.5%以上,预研攻关研发投入占比、核心装备研发投入占比逐年提高,促进产业集团科技投入向重大产品和前瞻性技术快速增长。

在研发投入视同考核利润政策的刺激下,一批新产业、新业务及重点战略领域重大研发项目开花结果,“大容量高速电驱系统自主研制”打破了国际电机巨头的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已承接合同3000余万元;“风电钢-混凝土装配式混合塔筒工艺技术应用示范”项目降低了成本,满足了风电发展的需要,签署塔筒供货合同超过2亿元。上海电气去年在执行视同利润项目共18项,集团每月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每季度对项目执行进度逐一检查,每年末组织项目年度评估,确保管理覆盖重大项目全周期。去年组织了《3T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关键技术开发》等30余项重点项目,申报了科技部、工信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主管的重大专项,并且组织完成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上海电气输配电集团、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等产业集团,企业承担的市国资委企业技术创新能级提升等专项的验收工作。

更新迭代的 《关于加快推进上海电气集团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版)》,突出了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体系,推进集团数字化转型,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创新,还在重大项目管理、激励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做了完善和补充,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运作效率持续提升指明了方向。

科技与业务共研同商“一张桌”

一头是科研探索,一头是市场需求,如何有效融合,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成果产出机制?上海电气通过组织科技与业务共研同商的 “一张桌”,推动跨企业、跨条线交流与合作,推动内外部科技创新协同。去年共组织了23场论坛和沙龙,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各相关领域技术专家建立了互动关系,加强了上海电气与外部的技术交流,促进了内外部的需求对接,通过引入外部优质资源解决集团内部技术发展瓶颈。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依托“壹号埠”工程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外部研发资源与上海电气的联系,策划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毕业生来上海电气旗下工厂参观调研,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和青年科技人员,走进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及“非夕”、“达闼”等技术创新企业,学习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路径和经验。

推动多种科技创新协同机制落地和探索,由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会同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等系统内多家单位,共同成立了“上海电气电力电子技术联盟”,构建产业生态链,共享内部开发资源、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搭建上海电气检测试验共享平台,探索内部研发资源、技术资源、检验检测资源共享的路径,打造良好创新生态。

科技人才培养流动“一张网”

上海电气从不缺人才,关键在于怎么样集聚人才,编织起核心人才的“一张网”,推动科技人才的跨产业流动。上海电气科技人才库(二期)现有1万余名技术人员入库,其中40岁以下超过60%,本科及以上占比近90%,中高级以上职称工程师超过50%,人员技术专业主要分布于能源装备、工业装备、智能制造、能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工业基础件等各个领域。据透露,上海电气“十四五”规划布局的“4+2+N”新赛道将在全集团揭榜,与技术领军人物签约,让各专业青年人才、攻坚团队涌现出来,依托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快速成长。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1年,上海电气共实施1千余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投入约65亿元,主要覆盖包括风电装备、储能装备、氢能装备、自动化装备及系统、工业软件、医疗影像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能源装备、工业装备、环保装备、化工装备、工业基础件等诸多领域。9项成果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3项技术发明奖,6项科技进步奖。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的“机电产品的非平稳噪声快速计算、精准测量及其降噪技术”和分布式能源公司的“多兆瓦级电池储能高效变换器和风光储能集成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上海电气鼓风机厂有限公司参与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龚斯轩

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