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业务营收占比创新高 开立医疗:彩超巨头欲写“双轮”新篇章
国内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领域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有两家:迈瑞医疗、开立医疗。
刚刚过去的9月27日,开立医疗(300633)迎来了自己20岁的生日。或许连创始人姚锦钟都不会想到,自己“发挥余热”和一帮年轻人共同创办的公司,会跻身全球彩超设备市场前十之列,甚至还收购了美国的超声设备公司Sonowise。
不仅如此,在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开立医疗还实现了“彩超+内镜(内窥镜)”的双轮驱动,一张崭新的发展蓝图正徐徐铺开。
内镜业务获市场期待
在彩超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开立医疗近来频频获得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10月18日,包括南方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以及多家券商在内的共94家机构赴开立医疗进行调研。今年以来,开立医疗已接待了十余次机构投资者调研,部分场次参与机构甚至多达300余家。调研中,内镜业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内镜即内窥镜,是集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照明光源、镜体装置等部件为一体的专业医疗设备,按镜体是否可弯曲又分为硬管内窥镜和软性内窥镜两大类。
在彩超基本盘之外,内镜业务正成为开立医疗业绩的第二增长极。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内窥镜业务占营收比重已经达到了32.56%,创近年来新高。
“‘彩超+内镜’双轮驱动”“超声为基、内镜发力”“二十年专注研发的超声与内镜内资第一梯队”……在研报中,各大券商不吝赞美之词。
受到人口老龄化和特有生活习惯影响,我国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较高。开源证券在研报中列举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我国2020年新发直肠癌、胃癌和食道癌的人数合计达到136万人,在癌症新发病例前十中,这三种癌症分列第二、三、六位。
而胃镜、肠镜检查正是胃癌、结直肠癌诊断的“金标准”。西部证券认为,随着消化道早癌筛查普及和内窥镜新术式开展,未来国内软性内镜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到81.2亿元。华安证券的预期更乐观,其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约106亿元。
除了较高的需求增长预期,机构看好开立医疗的内镜业务的另一原因,是我国胃肠镜开展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有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相较于发达国家每10万人中2000多人甚至3000多人的肠镜开展率,我国肠镜的开展率在2012年时每10万人中仅有436人,约相当于610万例的水平。
对此,有机构认为,未来中国内镜诊疗例数每年会达到约1亿例的水平,估计需要超过6万台内镜主机的保有量。
同样具有成长空间的是市场占有率。德邦证券指出,奥林巴斯、宾得、富士三家外企2019年占据了全球和国内软镜市场超九成的份额。不过,随着内镜壁垒逐渐被打破,到了2021年,开立医疗已经拿下了国内消化内镜销量中的9.1%。
内镜行业的另一优势是壁垒较高。“企业、经销商、临床都是一个非常强的闭环,单点技术突破没有意义,这造就了行业进入壁垒较大。”西部证券认为内镜行业短中期内竞争格局不会发生明显恶化。
开立医疗也对内镜业务寄予厚望。公司在最近一次投资者调研纪要中表示:“希望能做到超声业务稳健增长(10%-20%)、内镜业务保持较高增速(40%-50%)。
用创新打破外企彩超垄断
内镜业务的确颇具想象空间,但谈及开立医疗,始终绕不开的还得是其彩超业务。开立医疗的成长之路就是中国企业在彩超领域的突围缩影。
“当时大量的三甲医院都是用彩超,所以100%都是靠进口。”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开立医疗的现任董事长陈志强,回忆起有关2002年之前医院主要用哪种超声设备时,如此感慨。
千禧年伊始,国内第一台A型超声设备研发企业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面临转型,陈志强和开立医疗现任总经理吴坤祥找到刚刚退休的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所长姚锦钟,提出了想要创业的想法;姚锦钟一口答应。
2002年9月27日,由姚锦钟牵头,开立医疗的前身开立有限在深圳成立。公司定位于发展彩超设备,其核心创办人员大多来自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
局已开,以何立?研发成了开立医疗最坚实的后盾。
两年后,开立医疗便带来了研发成果——中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彩超设备,由此引领了中国医疗超声产业从黑白B型超声时代向彩超升级。
但是,这款产品在国内市场却叫好不叫座。彼时,国内对彩超需求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而他们更需要高端产品。
向高端迈进的路并不容易。直到2012年,开立医疗才通过收购美国超声成像技术开发团队Sonowise,加快在中高端产品的布局速度。
转眼到来的2013年,开立医疗加大了研发投入。这一年,公司的研发支出达到了7142.86万元,占营收比重的12.39%。随后几年,开立医疗的研发支出和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数据同步走高,同时,研发人员占比开始逼近30%。
厚积而薄发。2016年年底,开立医疗的高端彩超S50成功推向市场。第二年,中高端彩超P50、X系列笔记本式彩超、E系列便携式彩超也相继面世。
挺进中高端产品的开立医疗没有放缓研发步伐的打算。财报显示,开立医疗2021年研发支出达到2.63亿元,占营收比重为18.21%。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已投入1.57亿元用于研发,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提升。
专注研发换来了丰厚成果。开立医疗在2022年半年报中披露,公司及子公司已拥有境内外各项专利共计720项,拥有软件著作权共213项、作品著作权13项,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对医疗设备来讲,研发是第一位的,因为它是用在人身上,对产品性能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陈志强看来,不断创新是开立医疗能一步步打破国外企业在医疗超声设备领域垄断的根本。
政策春风吹来新机遇
除了公司自身的不停努力与独具眼光外,政策春风也不断吹来。
新冠疫情之后,一场以公立医院扩容为主的“医疗新基建”拉开序幕,医疗器械行业迎来强力增长引擎。
市场也关注着开立医疗2022年上半年来源于“医疗新基建”的业绩贡献究竟有多少。公司虽未正面回答,但依旧透露出对“医疗新基建”的期待:“公司未拆解具体的订单来源,无法量化统计‘医疗新基建’的贡献。总体来看,受益于‘医疗新基建’、鼓励采购国产设备等政策影响,今年国内超声行业增速会高一些。”
2022年半年报显示,开立医疗的彩超业务营收增速超过了25%,利润增速超过了22%。
国泰证券分析指出,本轮“医疗新基建”的核心,是解决我国“资源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中长期来看,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持续进行,医疗器械的新增配置需求会一直存在。
今年9月,国务院出台“贴息贷款”政策,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扩市场需求、增发展后劲。随后,中国人民银行确定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其中就包括支持医院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这又为医疗器械行业送上助攻。
对于医院使用“贴息贷款”政策是否会优先采购国产医疗设备的问题,开立医疗有自己的理解:“本次‘贴息贷款’政策本质上是在特定领域实施的定向货币宽松,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相关领域发展、拉动内需。对医疗设备领域而言,将会明显促进欠发达地区、中低等级医院的采购积极性,为整个行业带来增量订单。”
与此同时,公司透露了为抓住相关机遇正做的努力:“公司将积极跟踪各地医疗机构的采购需求,抓住市场机会。从各地的指导政策看,部分地区有明确规定要求优先采购国产设备。”
10月中旬,有权威媒体曾发文称,工信部将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加快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新一代视听技术、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带动内容、计算、存储、显示等产业链整体升级。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方面,开立医疗已有布局。最新的研发投入项目显示,公司正在搭建智能设备平台、智慧健康生态平台等多个大平台,用于全面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益民服务,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而其发起契机,正是源于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
此外,开立医疗还开展了对AI智能的探究。公司希望通过完成产科智能、妇科智能等多个智能课题的开发,于近两年内实现超声产品的产品化集成。
于内,磨砺技术实力;于外,借助政策春风。自此处回望,20年前站在改革发展浪头的姚锦钟、陈志强和吴坤祥带领开立医疗开启了崭新篇章。如今,这家立志于“开行业先河,立民族品牌”的企业,又在新页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 徐海峰 实习记者 陈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