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锅老母鸡汤说起———分餐制落地需要“永动机”
每逢佳节,亲友10人围桌而席,一锅热气腾腾的老母鸡汤往往是压轴大菜。而两条鸡腿的归属,总是那么扑朔甚至无解。
我们是文明而又含蓄的民族。不论是只吃摆放在自己面前食物的用餐礼仪,还是谦让式美德,都无法让这两条鸡腿自己跑到碗里。
“中餐分餐”,不是一个新话题,似乎只在发生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才会被讨论,却又一次次无疾而终。
分餐不仅仅是食品卫生的问题,更是需要思考和重建既存饮食习惯的一场变革,或者说是对中华饮食文明精髓的复刻和致敬。
中华古典分餐美学渊源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果把它看作一个横截面,我们会发现,分餐制是中华饮食文明的固有传统。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名画——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五段全卷里的每个人物面前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妙馔食物,各自摆盘,一人一份,界限清晰。
中国的古典文化礼仪与分餐制美感并不违和,而分餐制亦成就了中国饮食美学的最高境界。
“分出来”的不仅仅是精致
在物质已高度丰饶的当下,吃饭早已不为果腹。在满足健康养生的生活新方式同时,提升精致餐饮水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分餐制的落地,并不仅限于利好餐厅商户。深入探究会发现,拉动消费、推动餐饮上游产业升级和变革也变得更可期待和迫切。对于用餐文明礼仪的探索和规范也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形而上追求。
餐厅,如何通过分餐制扩大营收和盈利,如何提升专业水平?
美团数据显示,中国4000多家精致餐饮门店,单店创造营收是所在地普通正餐门店人均消费的三倍以上。而这些精致餐厅很大一部分实行分餐。把分餐制前置到厨房,前置到采购,前置到食材供应链,除却保障饮食卫生,分餐制对应了较高的料理水准和食材品质,提升了菜肴价值。
2020黑珍珠三钻中餐厅,杭州金沙厅主厨表示,实行中餐分餐的饮食方式,会提升烹饪水准,推进食材分级的进程。食材不仅需要分级,更应细分部位,带来更好的饮食体验,更重要的是,对餐厅的库存管理和食材处理能力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力。
分餐制和标准化为食材供应商提供了扩展营收、避免低价竞争更好的解决方案。
食客追求更高的用餐体验,有效推动上游食材供应链升级,这种由饮食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供应链变革是彻底完善的,是内生自我驱动的,是可持续的。
分餐制落地之难,就难在分餐落地的首发式,即破解分餐的误区———大盘分菜、公筷公勺的表象理解上。
从饮食方式直到最上游的各个环节,彻底变革的路线图,几近水落石出的清晰了。
倒逼精细化运营
分餐倒逼种植业、养殖业产业精细化,土地赋能。
食材分级对更上游的种植业、养殖业也形成了倒逼式推动。而这种“倒逼”是受欢迎的,它使得农业产业化、精细化运营获得极有力的加持。美团小象生鲜一家海鲜养殖供应商表示,如果一条高档海鱼在捕捞出水后立即急冻分切,在保证新鲜口感的同时,把鱼背肉、鱼腹肉、鱼头、鱼尾以不同的价格出货给不同的B端和C端客户,能使海产品价值几何级增长,价值最大化,养殖成本降到最低,使得平民百姓也能日常品尝原本昂贵的鱼生,幸福感满满。
食材细分之下的市场需求,对种植业而言更是受益无限。各产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地肥力,用快捷或者更长的生长期来种植不同的蔬菜食材,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客户。完全符合早已开启的农产品可溯源、标准化要求。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对于农村土地的赋能提供了可持续的路径,土地价值最大化,农民收入最大化。
成本是中餐分餐、完善标准化的其中一个重要障碍。可这并非无解:
1.分餐并不是在烹饪结束后在厨房,或端上桌子后做简单粗糙的分切分食,这有悖于中餐对于菜肴温度、菜式摆盘审美的把控。
正确的做法是: 食材供应链每一个环节都为分餐提供专业的技术准备,专注于食材细分管理,研发适合分餐的新中餐菜式,从本质上解决分餐的潜在阻碍。这是努力的关键方向。
2.经济学告诉我们,成本降低取决于量的放大,如果更多人开始习惯分餐,并覆盖大多数饮食环境,那么成本降到可承受范围完全可期,这是互为因果的内在逻辑。
分餐辐射到更多相关行业,拉动美食经济链系统生态提升。也成为了经济生态链条最明晰的革新之路。
我们是饮食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民族,那道在年夜饭桌上的老母鸡汤未来也许会以超越想象的方式呈现。
对此,毫不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