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震荡如何走?七位机构大咖来支招
本周,上证综指年内第二次跌破3000点,不过正如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所言:股市下跌没什么好惊讶的,这种事情总是一次又一次发生。面对下跌,投资者心里多少有些难受,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振作。本次特刊我们特邀请机构专业人士为投资者拨开股市迷雾,研判后市走向。
《大众证券报》记者:对于接下来的市场走势,您将如何研判?市场波动是否仍旧频繁?
肖觅:市场底层逻辑中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有着坚强的基本面。目前来看这个逻辑基础仍然坚实。我们坚持我们的判断与观点,那就是长期坚定看好中国的权益市场。
结合基本面和估值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一是A股市场会有明显的结构性机会,从组合构建的角度可以相对比较轻松的找出一批符合我们对年化回报和年化波动率要求的个股,有些板块,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定价仍然处在相当便宜、隐含回报率极高、有非常不错的风险收益比的水平上;二是港股市场可能存在着全市场级别的机会,仍然看好港股市场。
黄华:当前A股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较低,经济下行压力较前期阶段已经有所缓解,流动性维持偏宽状态。经济、流动性以及估值的这种组合使得股票市场整体风险有所缓释。市场波动是股票市场的常态,但拉长时间看,市场的短期波动仅是长河中的一缕涟漪,有望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
短期内,当市场情绪处于低位时,投资者容易放大瑕疵,对基本面容忍度也相应下降,最终导致从自下而上角度看缺乏投资者合意的行业,但从自上而下角度看上述过程反而会夯实估值和情绪的底部,投资机会应该是增加而非减少的。
当前价值和成长正在重新回归同一起跑线,部分有代表性的成长板块已出现较好的配置机会。
郑有为:下半年是宏观稳增长的重要窗口期,信贷规模扩大,政策工具发力,GDP增速环比回升。在政策多重宽松背景下,市场或将延续积极把握结构性机会的思路。投资上核心把握两方面的投资机会,稳健性机会主要集中在金融与消费板块、进攻性机会我们继续聚焦于“双碳”与“安全”相关领域。
轩伟:A股市场经过回调后,整体估值已具备长期吸引力,主要宽基指数已位于较低历史分位。低估值下,市场整体的下行空间正在收敛。
指数仍在筑底阶段,转机的出现仍需要耐心等待,而当前阶段最大的变量就是国内和海外政策。从国内角度来看,宏观政策力度仍有较大的发力空间,经济复苏的动能大概率在四季度会进一步增强。
从海外角度来看,美联储政策收紧引发全球市场连锁反应,可能使得美联储根据通胀数据情况,调整后续政策节奏,而一旦美国通胀数据见顶回落,美股反弹的概率将会大增,有利于全球风险偏好的回归和提升。
在当前时点,虽然投资者心态谨慎,但我们仍建议不要过度悲观,目前市场估值较低,安全边际较高,当前的风险因素终将逐渐减退,A股经过大幅调整后已经进入配置区间,政策环境一旦转暖会出现有力的反弹。
王大鹏:7月以来市场调整主要受到中报季披露业绩下滑、国内经济基本面、海外持续紧缩及地缘政治因素扰动等多方面影响。国内来看,受国内疫情反复与上游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影响,二季度全A业绩增速再度下探,当季口径下,2022年二季度全A/全A(非金融两油)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9%/-2.0%,与一季度水平相比均有所下滑。海外方面,美国通胀见顶预期落空,美联储不得不连续大幅加息以应对通胀压力,美元指数持续上行,市场担忧汇率压力下国内货币政策转向收紧。此外,主流赛道调整,进而压制市场整体表现。
经历了近期震荡休整后,当前A股核心指数及主流板块估值水平均回落到今年4月市场底部水平附近,部分板块已经低于4月底部估值水平,即使与2018年市场底部相比,也有少数板块的当前估值更低。基于当前A股市场估值均处于较低水平,对于A股市场没有必要过度悲观。A股投资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国内经济的增长预期,在出口方面支撑有限的情况下,年底政策基调预计将再度重申稳增长,进而对宏观经济大盘及A股形成利好。
展望四季度,在信用发力效果逐步显现,年底政策预期再度增强,冲刺全年经济增速目标的背景下,中长贷增速则大概率进入修复上行期,当前绝对估值水平及拥挤度较低的价值风格可能相对占优。具体方向上来看,关注基建相关的建材、地产后周期相关的家电,以及随着居民收入预期改善,同时疫情防控政策更加科学成熟,有望受益消费复苏的食品饮料等。此外,成长性行业中也将存在结构性机会,重视下半年中美科技摩擦加大以及政策持续加码的国产替代方向以及受益于原材料成本下行的风电、强政策支持的大储能板块等。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医药板块经过长时间的调整,估值性价比已较突出,相对优势明显,是底部布局的好时机。
杨超:“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越是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越是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定力,不能被恐慌性的情绪所击倒。纵观A股历史,每一次由于极端恐慌情绪造成的调整,往往都是布局优质资产的良机。价值投资的本质也是以合适的价格投资优秀的上市公司。在市场热情高涨的时候,往往很难挖掘到股价低估的机会。反而往往是这种由于情绪冲击所造成大幅调整的情况下,一些优秀的上市公司迎来了难得的高性价比买入机会。自下而上来看,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确实已经出现了非常高的中长期价值投资机会,尤其是硬科技以及消费领域,已经存在很多价值低估的优秀标的。
从中长期角度,我也依然对国内经济增长前景非常看好,因此对A股优秀企业长期投资机会也非常看好。国内经济短期看起来似乎面临一定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前景依然乐观。首先是从科技进步,产业升级这个角度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的积累,国内的科技创新活力已经得到全面的激发,很多产业已经追上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行业甚至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很多新兴领域,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其次,从全球产业链的比较优势来说,由于欧洲的高能源成本,美国的通胀及升值压力,国内的成本优势反而会再次凸显,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优势也更加明显。第三,对企业经营来说,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的不利因素对优秀的企业来说,影响一般不会那么大,反而是逆势扩张,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市场地位的机会。
《大众证券报》记者:市场波动不断,您认为投资哪类基金能坦然应对波动?请说明原因。
肖觅:权益资产是主流金融资产中长期回报最丰厚的,而从现在时间点往后看是可以看到相当不错的复合回报的。降低波动率的目的则是尽量降低回撤,提升持有人的持有体验。对于开放式基金投资人很重要的是,较好的回撤控制会极大程度提升持有体验,投资人更倾向于长期持有,才能真正赚到公募基金更擅长的、长期维度上的超额收益。因此擅长控制回撤、注重持基体验的权益基金更值得关注。
降低主动权益产品的波动率需要做到四点:第一需要去寻找最佳的风险调整后回报,第二是去投资一些基本面本身波动偏低的行业,第三是在行业中要寻找优质公司,第四是强调估值的作用。估值和回报一定存在相关关系,只有合适的估值才能给出风险调整后最佳的回报。因为在一个有效市场中,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行业空间非常大,公司质地非常好,估值很便宜这三者是不能同时存在,我们选择紧抓优质公司与较低的估值两个点。希望能让每个投资者或者潜在投资者,不管什么时候选择了我管理的产品都能获得良好的持有体验。
黄华:要想坦然应对市场波动,需要结合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基金的类别、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及策略等综合进行考虑,并进行适当的资产配置。建议从投资目标、投资策略、投资行为等维度对基金及基金经理进行评估研究,选择投资目标清晰合理,投资策略和投资行为有效并且持续的基金,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可以考虑借鉴田径比赛的理念,在各投资策略的基金中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构建相对均衡的组合。
郑有为:目前市场整体指数估值较低,投资权益类基金长期来看有较强性价比,建议投资者选择均衡稳健的基金产品,若短期市场主线不明朗,建议可采取分批或定投方式参与。
杨超:对股票市场来说,往往会放大短期冲击的影响,这确实会提供低价买入优质公司的机会,但对个股而言,也并非跌的越多,投资机会越大。因此战术上,还需要敬畏市场,做好风险控制,需要深入研究,认证甄别,警惕那些处于泡沫破裂过程中的标的,尤其是近一两年,在个别热门赛道上,还是存在一些个股累积了一定的泡沫。展望四季度及明年,一方面科技成长是长期主题,尤其是以半导体,军工,智能化等为代表的硬科技领域,很多个股经过充分调整之后存在长期价值投资机会。此外,随着疫情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逐步减弱,之前受冲击的一些消费板块,存在盈利修复的机会,这主要包括航空机场、餐饮旅游以及部分医药及食品饮料领域的细分行业。这里面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已经进入左侧布局的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胡坤超:对于投资,如果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我们认为应该选择刚需属性强,且受到政策大力支持的行业或公司,例如新能源等行业。但我们更倾向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从个股角度出发,选择产品受经济周期以及通胀影响小、有议价能力、且在经济下行阶段可以扩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在上述企业中,我们认为估值较低、定性层面较为优质的标的是理想的投资方向。
记者 王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