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财基金李志虹:新能源车渗透率超30%,长期投资逻辑依然向好

2022年9月,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首超30%,引发市场对其未来增速下行的担忧。不少业内人士认为,7月初以来板块大幅调整的核心原因就在于高景气度及高估值下,新能源车渗透率破30%后,整个板块的长期投资逻辑存在生变的可能。

对此,湘财基金行业研究员李志虹认为,新能源车行业或新能源车企依靠绝对值盈利而非渗透率指标,因此渗透率超30%并没有实质影响。新能源车未来将全面取代传统燃油车成为主流车型,尤其是随着智能车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其想象空间依然巨大。

扰动因素短期发酵,核心逻辑依然向好

复盘新能源车板块今年以来的表现,有点“高处不胜寒”。截至2022年11月30日,中证新能车指数(399976)年内下跌25.54%,其中最大区间跌幅达到了40.13%。然而,4月底至7月初,其也曾出现过两个月大涨64.93%的超跌反弹。

与旺盛的消费需求不同的是,2022年9月份新能源车渗透率首次超过30%后,引发了板块新一轮下探过程,下跌背后有诸多短期扰动因素。

李志虹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板块经过前一轮涨势,部分估值水平高,二级市场进入“杀估值”阶段;另一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新能源车渗透率破30%后,市场担忧其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实际上,新能源车板块的长期投资逻辑依然向好。

目前,国内延续了12年的新能源补贴已经开始逐年“退坡”,市场普遍担忧新能源车企失去补贴政策后的盈利能力。然而,从过去几年的趋势来看,新能源车行业已经从补贴驱动跨越至市场驱动,补贴“退坡”的影响将被温和消化。

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来看,中高端新能源车销售占比逐年增长,消费者核心购买需求正从成本转向使用便利性,尤其是充电设施的便利性等。此外,由于OPEC减产和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燃油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提高新能源车型的性价比。

“在估值方面,股价大幅回落之后,绝大多数公司估值已经回到了合理偏下的区间。行业格局因需求增长而日渐清晰,龙头公司会凭借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扩大产能,预计行业供给最后会集中在几家头部公司”。李志虹表示。

渗透率破30%无实质影响,绝对值更重要

20年前,新能源车技术萌芽;2015年,中国已跃升至全球第一新能源车市场,此时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不足2%。一直到2020年疫情前,渗透率也仅勉强提升至6%。

到了2020年下半年,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大爆发。而我国得益于各大车企空前绝后的优惠力度,以及各级政府“免购置税”、“零首付”及“国补+地补”等补贴政策扶持,新能源车渗透率开始快速爬坡。

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曾提出“创新扩散曲线”理论——当一项新技术渗透率达到10%-25%时,技术的推广速度会陡然加速,进入扩张期。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9月我国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为31.8%,首次突破30%大关,较2021年同期增长超11个百分点。

李志虹介绍道,从一个新兴产业的渗透率演化规律来看,0-10%或0-20%阶段往往渗透率发展最快,此时虽然增速较高但绝对值往往较小;与之相对,渗透率达到55%-60%时,看似没有大幅提升,但这一阶段绝对值正快速增加。

以智能手机替代键盘手机的过程为例,智能手机渗透率达到30%以后,增速反而加快。目前来看,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已经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预计到2035年或者2040年,燃油车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渗透率超过30%并没有实质影响,新能源车行业或新能源车企依靠绝对值盈利而非渗透率指标。更值得市场关心的数据是2023年国内销量绝对值能否达到850万-900万辆,全球销量绝对值能否达到2000万辆”。李志虹说道。

从新能源车到智能车,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几个月前,一则“卖一辆新能源车,车企亏10万”的资讯,引起了人们激烈的讨论。相关数据显示,几家造车新势力的季度财报,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归母净利润均是亏损的状态。

李志虹认为,“造车新势力现阶段的亏损主要还是由于在巨大研发、运营成本之下,产销量不足而使成本得不到有效分摊和稀释。毕竟像特斯拉、比亚迪这种年销量超过100万辆的车企很少,但随着产销量的进一步提升,边际成本逐渐递减,扭亏为盈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实际上,渗透率展现的只是新能源车销售量占同一时期汽车整体销售量的比率。中国一共有3亿台汽车的保有量,但是新能源车目前只占不到4%的比例,其增长空间和想象空间依然巨大。

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龙头企业已在海外投资建厂,今年1-10月中国的汽车出口量达261.5万辆,创下新高,其中新能源车10月份出口10.9万辆,环比增长1.2倍,同比增长81.2%。

从明年全年来看,新能源车作为一个政策支持、有确定性、有基本面和业绩的行业,在目前相对合理的估值区间内,具备一定的上涨潜力。细分来看,持续看好上游原材料但不局限于碳酸锂方向;中游看好创新技术,比如钠电池材料技术、复合集流体等;中下游看好电池相关产业。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车未来还将走向智能汽车,成为一个智能终端,进而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李志虹表示。 

赵琦薇


编辑:lu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