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两月央行重启逆回购 释放两大信号意义
本报讯(记者 刘扬)央行重启逆回购。根据央行26日公告,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操作利率为2.2%,与此前保持一致。这是自3月31日近两个月以来,央行首次开展逆回购操作。
“此前为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2-3月份,央行连续进行逆回购,分别调低利率10个基点和20个基点。本次央行重启逆回购操作,距离上次操作已经过去整整55天。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操作规模不及预期。当下正处于地方债发行的高峰期,本周有近1万亿利率债将要发行,央行此次的额度仅有100亿元,是个象征性的量,影响不大。”中邮证券研发部固定收益分析师魏大朋26日在接受大众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道。
值得一提的是,临近月末地方债发行量继续攀升。根据Wind数据显示,5月25-31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额达到7701.05亿元,创下历史高点。随着地方专项债发行力度加大,对资金面形成一定压力。26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大幅上行40.7个基点,7天Shibor上行12.3个基点。
此外,魏大朋指出,本次操作利率不变,之前关于5月有可能降息的预期基本落空。“之前的MLF和LPR也均保持不变。受央行此消息影响,10年期国债期货在9:45出现急跌,现券上活跃券190015也于9:45之后快速上行。”
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则认为,考虑到此次投放规模仅100亿,对于缓解当前资金面紧张的局面杯水车薪,信号意义大于实质。“这一信号有两大积极作用:其一,参考过去的操作节奏,只要重启公开市场,就预示随时可能降息,这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降准降息’相关措辞;其二,利率供给压力仍存,即使短期不会降准,也会通过加大逆回购对冲力度的方式平抑资金波动。以上两个方面能起到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
同时,覃汉表示,此次公开市场重启,会推动市场宽松预期持续发酵。一旦对于资金面的信心修复,那么利率波动将会趋于收敛。但需要强调的是,每一轮宽松周期中,前半场降准降息对债市利好明显,但是后半场随着信用逐步扩张、经济逐步企稳,降准降息对债市实质上短多长空,整体影响偏负面。
“6月份有两笔MLF到期,不排除顺势调降利率的可能。但目的也非常明确,在5月20日LPR未降息之后,央行引导MLF利率下行的必要性有所上升。这也符合易纲行长所说的‘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覃汉进一步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