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看空研报增强市场韧性 做空机制有待完善

就如何看待个股看空报告一事,3月15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过,统计显示,多年以来券商对个股发布看空研报十分鲜见。

业内人士指出,A股市场做空机制不够完善、卖方研究机构盈利模式与上市公司及买方机构息息相关等因素的限制,是个股看空研报罕见的主要原因。但看空研报有助于市场健康运行、增强韧性,实现常态化发布还需多方发力。

看空研报鲜见

虽然券商研究报告对个股做出看空评级很正常,但多年以来券商对个股发布看空研报却十分鲜见。3月15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在Wind研报平台中以“卖出”为关键词搜索相关研报,仅得29份,其中建议卖出A股上市公司的仅10篇,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3年。Wind研报平台同时显示,仅最近一个月内发布的公司研报数量就达3081份。可见,个股看空研报在各大券商发布的海量公司研报中显得微不足道。

对此,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这首先是受到当前卖方研究模式的限制。如果分析师撰写了看空报告,企业可能会限制该分析师去调研,受损的买方客户也可能不再给该分析师打分。分析师为了和企业以及买方维持良好关系,撰写看空报告的积极性不高。其次,虽然A股目前存在一些做空机制,比如融券、股指期货等,但整体上做空机制还不多,这限制了看空报告的应用价值。最后,中国股市散户投资者较多,“羊群效应”明显,看空报告对标的股价影响很大,这会增加看空报告分析师的压力。

某券商分析师刘军(化名)也表示,从国内券商目前的生态来看,其盈利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紧密相关,因而一旦出具看空报告,就可能导致卖方研究机构与上市公司的关系生变,进而导致券商的一些业务无法开展。

卖方动力不足,买方机构也没有明显需求。某大型公募基金分析师李明(化名)指出,虽然A股的两融标的有融券做空机制,但范围不够广,量也不是很大,目前A股总体还是一个做多市场。上市公司的主要诉求是做大市值,公募基金的诉求也是通过做多获利,通过做空获利的机构不多,因此买方机构对券商卖空报告的需求也不是很大。

某私募人士表示,一般买方机构都有自己的估值体系,其更看重的是券商研究员对企业一线情况的了解。对于重点标的,买方机构自己也会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提示个股风险

个股看空研报的鲜见也令市场在一些情况下对个股看空报告给出了“过度反应”。3月7日,中信证券发布研报,对九日七涨停的中国人保给予“卖出”评级。3月8日,华泰证券发布研报,对十日八涨停的中信建投给予“卖出”评级。受到两份券商研报影响,8日,中国人保、中信建投开盘双双大单封死跌停,当日上证综指收盘大跌4.4%,失守3000点,创下2018年10月12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不能简单说两份看空研报引发了市场调整,只是在特定市场环境和针对特定个股的情况下,这两份看空研报才对市场情绪产生了影响。”某公募基金权益投资总监表示,虽然买方机构对看空研报需求并不大,但对看空研报的态度是鼓励和认可的。

某券商分析师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讲,看空报告的缺失会让市场失去重要的平衡力量,增加了市场风险的积聚。作为中介机构,卖方研究机构秉持客观独立,对投资者乃至资本市场而言至关重要。而作为完善价格机制的重要抓手,看空研报的常态化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

前述某私募研究员指出,很多券商研报常常大篇幅阐述看多逻辑,但对可能的风险点常常一笔带过,没有详细展开。从这个角度看,看空研报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示风险的作用。

做空机制有待完善

潘向东表示,如果报告质量没问题,看空报告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未来会越来越多,但成为常态还需要一定时间。一方面,国内券商要逐步改变券商卖方机构的盈利模式,通过建立合理的证券研究盈利模式,提高券商分析师的独立性,提高证券分析师的声誉风险,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另一方面,需要完善A股做空机制,这样券商看空报告将会对整个市场的波动起到“缓冲”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市场上的暴涨暴跌现象。此外,还需建立科学、有效的分析师考核评价体系,合理引导证券分析师行为,推动分析师主动承担起增加有效信息供给、引导理性投资行为、提升证券市场效率的使命。

刘军指出,股市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转是各方力量互相制衡的结果,不仅是增持与减持、增发与回购,还包括做多与做空。只有这几种重要的对立力量达到平衡,才能避免市场偏离正轨太远,从而降低市场失控风险,提高资本市场韧性。

李明认为,未来A股做空机制有望继续发展完善,事实上,股指期货的多次松绑就已证明了这一点。

前述公募基金权益投资总监表示,现阶段实现个股看空研报常态化还很难,因为卖方盈利模式尚未有实质性改变。此外,海外市场工具和理念成熟完善,出清迅速,做空机制有实际意义,A股目前距离实现真正做空机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编辑:newshoo